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得知自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他們不像普通大眾,僅僅是對未知的恐懼。這些人是實打實的、赤裸裸面對疫情的人,并且由于該病潛伏期較長,防護意識不足,他們是比醫護人員更易被傳染、也是更有可能傳染他人的群體。
一、密切接觸者的心理特征
W女士的丈夫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W女士說:“得知我丈夫確診的那一刻,我像是拿到了最終審判書一般,被震驚得啞口無言。”隨后,她的心理活動就由雜亂無章變成了彌漫開來的恐懼、焦慮、懊悔和抑郁。
“他會好起來嗎?他會不會死?我會不會被感染?我的孩子怎么辦?早知道我們就不去疫區了”,甚至想到“我這么年輕,還不想死。”這些想法縈繞在她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同時,面臨著鋪天蓋地的信息,還有無法拜訪的親朋好友,那份釜底抽薪式的恐懼和焦躁讓她無法言說。
得知自己密切接觸過已經確診的患者后,人們第一反應是自己可能也會得病。了解該病各種信息的愿望也會因此變得十分強烈,包括去醫院檢查、查找各種資料、向親朋好友打聽,等等。與疾病相關的各種信息都可能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心理影響。有人甚至會去相信所謂的“秘方”“偏方”或者迷信巫術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們最為緊缺的資源,不僅是口罩,還有科學的疾病相關信息、心理應對相關知識、支持性的環境氛圍,以及自身面對疾病內心的勇氣和希望。
他們中大多數人在最初的擔心、焦慮甚至恐懼、絕望過后,能夠平穩度過結局未知的觀察期。有的還可以借這段經歷學習掌握更多新的防病治病知識,提升自身心理素養,學會如何理解關愛他人。
二、密切接觸者的常見心理或精神問題
在疫情、疾病、生活、個人性格基礎、工作,以及社會、人際關系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少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可能產生較為突出的心理或精神問題。
(一)、情緒變化
最突出的情緒變化是恐懼和焦慮。擔心自己染病,甚至整日坐立不安;反復回憶與患者接觸時的細節;懊悔自己的疏忽,或者責怪患者或其他人;過分關注自身狀況變化,對身體出現的任何變化或不適都感到驚慌失措,甚至繼發性地出現心慌氣短、頭暈乏力等軀體“癥狀”,嚴重時可以表現為“瀕死感”等而被送去急診。情緒問題如果持續發展未得到解決,可能出現較為持久的“疑病”表現,認為自己已經患上某種疾病(不一定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情緒也更加低落,日常興致減退,嚴重者可達到抑郁障礙的程度;部分密切接觸者會認為這種疾病無藥可治,或者擔心自己傳染給子女,沒盡到保護責任,或者害怕隔離解除后不被大眾接受等,而出現消極自殺念頭或行為;也有的可能表現為急躁易怒。隨著自己擔心的“被感染”問題得到排除或者徹底解決,絕大多數人的情緒困擾都會自動消失。極少數人會持續存在焦慮抑郁等癥狀。
(二)、認知變化
在焦慮抑郁情緒支配下,看待事物的“心態”也會發生扭曲,比如:認知范圍變狹窄,容易專注于跟自身擔心的“患病”等相關的內容,病急亂投醫,相信各種防病“偏方”,甚至迷信,嚴重者為此鉆牛角尖難以自拔,雖多次排除診斷仍不肯相信,到處“求治”;不再關心周圍環境中的其他事物,過度關注消極后果或者不好的信息;外界發生的任何與其關注點有關的事,都極易令其“對號入座”。也有個別人潛意識里否認危險的存在,認為自己身體好、有抵抗力,不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即使感染了也會扛過去,從而不遵守隔離制度和管理規定,不注意自我防護而到處亂竄。同樣,隨著自身擔心疾病警報的解除,大多數人會逐步恢復到正常思維和認知狀態。
(三)、行為變化
脆弱者可能在巨大心理壓力下早期出現茫然、發呆等行為抑制反應;在焦慮、疑病情緒支配下可能出現過分清潔、消毒,到處打聽疾病相關信息,甚至四處就醫等;在抑郁情緒支配下可能出現日常活動減少、不愿與人交往、個人生活疏懶等行為抑制表現。也有人因憤怒情緒而抱怨和遷怒他人,表現為不配合隔離觀察、與醫護人員關系緊張,甚至可伴有沖動攻擊行為。極少數人在面對親友患病的打擊下,可能采用飲酒、大量吸煙、胡亂吃藥等來消除恐懼感。
三、密切接觸者的心理自助與疏導
針對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所出現的一系列心理行為困擾,預防或自助的原則,是在做好自身和對他人的防護的前提下,努力掌握疾病及心理相關的科學的信息和知識、培養積極和樂觀的心態、主動轉移注意力或尋求支持,并服從疫情防控大局安排。具體措施如下:
1.相信現代科學,增強對政府和醫護人員的信任感,遵循隔離或觀察的相關要求,做好日常生活調整的充分準備。
2.了解自己染病或者被排除的各種可能結局,做好相應的思想準備。事實上應激情緒是人類面對危機時的自然反應,其在一定程度上讓個體較好的應對或回避危機事件,我們無須因為產生了焦慮、抑郁等應激情緒反應而覺得自責和自我貶低,那是人類心理正常功能的體現,我們需要接納這些情緒的出現。
3.培養從不同角度理解事物的能力。由于接觸患者而被隔離觀察本身只是一個事件,但不一定就是壞事,我們其實可以將其利用和轉化。自己被隔離帶來了哪些積極變化呢?是否使自己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變長了呢?是不是因為不得不在家,內心變得明確且踏實了呢?想象自己過去是否遇到相似的困難,當時是如何走出困境的?那時的困難給了你哪些積極變化?這些問題都可以試著思考一下。
4.在尚未確定的現實情況下,保持坦然的心態,規律生活,加強休息,提升身體抵抗力。在充分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和信息后,盡量不要再反復或者過分地去尋求額外的信息,努力減少與之有關的信息負荷。維持日常的作息和興趣愛好,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興趣活動,如體育鍛煉、唱歌、玩游戲等。
5.在不增加心理負擔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心理支持和專業幫助,比如撥打心理熱線電話等。可以通過省市等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和多種線上手段獲得心理咨詢幫助。如果發現自己已經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無法自行解決,應及時去專業機構診治。
6.對于較為嚴重的焦慮、抑郁等問題,經過評估后可以進行專業的疏導,包括認知行為矯正、放松療法、正念冥想、森田或內觀療法、團體心理治療(對有相同問題的多人)等。
7.已經明確診斷為焦慮、抑郁、疑病等障礙者,應當在專科醫療機構接受治療,除心理干預外,可能還需要相應藥物干預,包括各類抗焦慮藥物、抗抑郁藥物等。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