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戰疫一線:1月26日,徐州首批醫療隊23人馳援武漢;1月27日,第二批6名重癥護士醫療隊馳援;2月9日,第三批30人集結出征;2月11日,第四批25人重裝集結,趕赴黃石;2月13日,163人的醫療隊伍集結完畢,啟程趕赴湖北;2月24日,心理醫生帶著“心靈解藥”及康復者血漿奔赴抗“疫”一線。自戰“疫”集結號吹響以來,先后有200多名徐州醫護工作者聞令而動,增援湖北。
告別父母、吻別孩子、推遲婚期、剪短長發……他們一襲白衣,逆行而上,在荊楚大地上救死扶傷、守護生命,彰顯“戰士”的英勇無畏,又流露出“天使”的細致溫情。
他們都是怎樣的人?在湖北的工作進展如何?經歷了什么樣的人和事? 本期繼續為您呈現“徐州醫護在湖北戰‘疫’一線”的故事。
“為了病人早出艙,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姓名:于春雨
單位: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副主任醫師
隊伍:徐州市第三批(2月9日)赴武漢醫療隊
現工作地點: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二艙
2019年,她第一次來到武漢,登黃鶴樓、吃熱干面,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2020年,她再次來到武漢,駐守方艙,救治患者,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她是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副主任醫師于春雨,也是徐州市第三批赴武漢醫療隊的副隊長。
為了迅速進入“作戰”狀態,于春雨他們夜以繼日地練習穿脫防護服,還特意提前準備好了成人紙尿褲,以免工作時上廁所會浪費防護服。考慮到女隊員頭發太長,容易增加暴露風險,于春雨她們干脆剃掉后枕部的一圈頭發,剪出“武漢頭”造型。
于春雨的工作地點是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二艙,這段時間,她最開心的時刻莫過于病人的陸續出艙。“從2月28日開始,已經連續幾天沒有新入艙的病人了,查房時很多老病人的癥狀也都大為好轉,復查的核酸結果中,越來越多的病人轉陰了,CT病灶減小了,3月2日的出艙病人數量更是首次破了百……”她的敘述中,喜悅之情難以掩抑。
怎么能不喜悅呢?為了讓病人們早日出艙,“于春雨”們精心治療、悉心護理、耐心撫慰,用許多個日日夜夜踐行著救死扶傷的醫護使命。出艙前,兩名阿姨走到于春雨跟前,表示感謝:“江蘇的醫生好啊,我們遇到好醫生了!”一名年輕女孩給每一位醫務人員都拍了照,她說:“雖然看不到你們的樣子,但我會記住你們每個人的名字。”還有一個年輕男孩告訴于春雨,他把醫護人員忙碌辛苦的工作狀態發到了網上,讓大家記得去看……
盡管方艙里病人少了些,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卻沒有減少。“最近我們加大了核酸和CT的篩查力度,抽調了一批醫生開設采集咽拭子專班,還抽調了一批醫生專門開設了艙外病歷班,所以最近艙內醫生的排班比較密集。”于春雨說,看到越來越多的病人順利出院,大家再忙也不覺得累,而是更堅定了“疫情不滅,我們不退”的決心。
“每次下班后,我都會打開手機了解最新的疫情消息,當發現武漢新增的確診人數有所下降時,精神就會為之一振,感覺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值得。”于春雨如是說。
為了護理好每一名病人,他爭分奪秒、細致操作
姓名:李振
單位:徐州市腫瘤醫院重癥醫學科護理小組組長
隊伍:徐州市第一批(1月26日)赴武漢醫療隊
現工作地點: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
作為我市首批赴武漢醫療隊隊員之一,李振抵達武漢已有45天。在此期間,他一直在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開展工作。
最初的一個月,李振主要負責管理重癥監護室里的病人,每天工作基本在6個小時左右。盡管工作風險大、強度高,可他卻忙得很充實,盡顯多面手本色。
“在徐州市腫瘤醫院重癥醫學科工作7年,擔任科室護理小組組長也有3年了,所以積累了很多重癥護理經驗,呼吸機操作技術也很熟練。”李振說,此前的工作經歷讓他能更快地適應新環境,高效開展支援工作。在重癥病房,病人多而護士少,李振他們6個人管18張床。
重癥監護室里都需要做些什么?不妨了解下李振日常的上班狀態。
30床的大叔,入ICU已有11天了,李振先是對其做了全身評估,然后又對其呼吸機參數進行了調整。為了防止其出現壓瘡,他準備給病人翻個身,但大家都在忙,李振干脆自己干。一個人給病人翻身,肯定要耗費大量體力,再加上防護服密不透風,李振明顯感到內層的隔離衣很快濕透了,“防護口罩憋得我大口喘氣,雖然很難,還是加油吧!”
30床病人剛安置好,26床的64歲阿姨發起了呼叫。這名阿姨自述憋喘,且擔心家人,不住地想尋求安慰。李振就耐心回復她:“您現在一直在好轉,病毒感染都有自限性的,相信您很快就會出院的……”在他的安撫下,26床病人漸漸放松下來。
此時,12床老爺子躁動之下弄掉了無創呼吸機器,李振趕緊過去為其開放氣道、加壓給氧,并為其重新戴上呼吸機面罩。
“每天忙得像個陀螺,但覺得很充實。我就覺得,把每一分鐘都搶著過,每個操作都做到位,這是我們應盡的職責。”李振如是說。
從2月28日起,因為疫情變化,李振他們撤出了重癥隔離病房,跟隨醫療隊整體接管醫院的27病區。在這里,病人的病情都比較穩定,治療上主要側重生活上的護理以及心理疏導。
“患者在隔離病房里待的時間太久,難免會心情不好,我們就要多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及時做好交流、疏導,希望他們有好的狀態去配合治療。”李振說,考慮到病人在生活物資方面不易獲得,他們醫護人員經常會把自己手中的物資帶給患者,比如衛生紙等生活用品,還有水果、牛奶等食物。
在武漢的一個多月,是緊張而辛苦的,但也是充滿感動和力量的。除了陸續有患者出院這件大喜事外,李振說,他還有一個收獲——從聽不懂“武漢普通話”到現在全程交流無障礙,“更明白病人的需求,護理時就能做得更細致。”
戴口罩捂出一臉紅疹的她,甘愿犧牲顏值多救人
姓名:伏蜜蜜
單位:徐州市中心醫院康復分院外科主管護師
隊伍:徐州市第一批(1月26日)赴武漢醫療隊
現工作地點: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
敬佑生命、救死扶傷,是每一位醫護人員的使命與職責;沖鋒在前、為國解憂,是每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作為一名有著十多年工作經驗的護士、一名黨員,主動請纓前往武漢一線,在與新冠病毒交戰的戰場上,守護患者的生命健康,這是伏蜜蜜的必然選擇。
1月26日到達武漢后,伏蜜蜜與隊友們主要在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28病區開展工作。病區收治70多名病人,重癥的十余人,工作量相當大。“來到武漢的前20天,每天都要在隔離病房里工作四五個小時,那時病人們的輸液量也大,我們的輸液操作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都是不間斷的,再加上還有發藥、發飯、監測生命體征等各種護理,真的是忙得腳不沾地。”
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行動頗為不便,戴著N95口罩,呼吸也不順暢。但即便這樣,伏蜜蜜干起活來一點都不含糊。55床的老太太,70多歲,半身不遂,因為沒有家人陪伴,日常全靠醫護人員照料。每個班上,伏蜜蜜對老人的護理細致又周到。當然,如果需要給老人換衣服或是翻身,她一個人搞不定,就會跟隊友一起合作。“你別看就換個衣服或是床單,有時候兩個人都不行,還得求助第三人。好不容易換好了,我們也出了一身汗。”
除了治療上細致、生活上照顧,伏蜜蜜還格外關心病人的情緒。“有些病人表現得很害怕,覺得自己好不了,也不配合治療,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及早發現、及早干預。”伏蜜蜜說,她會跟這些患者聊聊家常,幫他們開導心結,甚至通過各種關系聯系到患者家屬,通過家屬給患者做思想工作。50床的阿姨,最開始幾乎喪失求生的意志,但在伏蜜蜜他們的開導下,逐漸轉變了心態,一個月后順利出院。告別時,阿姨緊緊握住伏蜜蜜的手說:“謝謝你們徐州人,你們辛苦了。”這讓伏蜜蜜覺得,自己再忙再累也值得。
忙與累,或許是奮戰在武漢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底色。可對伏蜜蜜來說,她要多受一層罪。因為皮膚敏感,來到武漢后一個星期,她的臉上就長滿濕疹,又紅、又癢、又腫,可把伏蜜蜜折騰得不輕。據皮膚科醫生說,她這應該是戴N95口罩捂出來的,局部保持干燥才能讓濕疹慢慢消下去。不戴口罩才能保持干燥,這就意味著不能進隔離病房,這種時候,伏蜜蜜自然不肯缺席“戰斗”,增加隊友們的工作量。但是手頭也沒有什么特效藥,只能涂些藥膏止止癢。“雖然我也很愛美,不想一直頂著一臉紅疹,但跟救治病人相比,短暫性‘毀容’我也是可以承受的,希望‘戰斗’結束后,早點恢復顏值吧。”伏蜜蜜如是說。
3月初,伏蜜蜜他們轉戰到醫院的第27病區。截至3月10日,她在武漢已經工作了45天
徐報融媒記者 王任飛 通訊員 談建榮 楊焱 轉自都市晨報 2020.3.10
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