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戰疫一線:在很多人眼里,“95后”還是一群孩子,他們剛剛離開父母的羽翼,于生活中笨拙摸索,略顯無措。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武漢戰“疫”一線,青春的力量未曾缺席,年輕的“95后”們正在加快成長和歷練。他們挺身而出、甘于奉獻,用年輕的肩膀扛起社會責任,以親身實踐書寫家國情懷。青春之力,澎湃激昂,讓我們看看徐州這群“95后”醫護人員的戰“疫”心聲。
“疫情很快會過去,靜候春暖花開”
“17年前,我8歲,還是一名小學生;那一年對戰非典疫情,全世界守護著我們95后。17年后,我25歲,是一名護士;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次,換我們95后挺身而出,守護大家。”說這話的是徐州市腫瘤醫院呼吸科的年輕護士李文。2月13日,她跟隨徐州市第五批赴武漢醫療隊馳援武漢,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開展工作。
李文
平日里,李文活潑熱情、工作細心,是科室里的“小能手”;來到武漢后,為了發揮專業優勢,她在工作中更是踏踏實實、一絲不茍,被大家稱為“暖心小天使”。這一稱號如何而來?隊友們說,這是因為李文對患者特別體貼、溫柔,讓大家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
在李文分管的床位中,有一位68歲的奶奶。有一次,這位奶奶在李文護理完,向她豎起大拇指:“文文謝謝你,看見你就像看見我孫女。”聽了這話,李文知道奶奶想孫女了,于是趕緊說:“其實您也就像是我在家的奶奶,您就把我當成您的孫女吧。”從那以后,李文每次上班都要和這位奶奶細致交流,知道她家孫女最愛和奶奶親近,李文也會主動給奶奶比心和擁抱,逗得奶奶開心得直拍手。
“這里的患者跟以往的患者不一樣,他們更焦慮、更恐懼,所以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愛。”李文說,隔離病房里的患者沒有家人探望、陪伴,情感上格外無助,只能通過網絡了解病房外的世界。作為護士,不僅要護理好他們的身體,也要照顧好他們的心理。“醫患一家親,大家同進退,相信疫情很快會過去,讓我們靜候春暖花開。”
“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就一定會戰勝疫情”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面對狡猾的敵人——新冠病毒,作為一名95后護士,我的工作經驗可能不夠豐富,但也想去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黃靜說,戰“疫”打響后,她立即向醫院請戰,想要到武漢一線支援,用自己所學的護理專業技能,幫助患者早日康復。黃靜,徐州市礦務集團總醫院消化科護師,徐州市第五批赴武漢醫療隊隊員。
黃靜
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黃靜每天和戰友們并肩作戰、默契合作。進倉前,穿防護服的環節,你幫我調整護目鏡,我幫你系隔離衣,大家相互監督、叮囑,為了防護周全、彼此平安。
進倉后,他們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穿梭在病房里,站在離患者最近的地方,觀察病情及協助患者生活護理。讓黃靜感動的是,他們的付出換來的是患者們的配合與體諒。“有時候只是為阿姨打了一壺開水,阿姨臉上就會露出親切的笑容,一直說著謝謝,直到我們離開;有時候想進病房給患者做護理,他們卻說不要來的這么頻繁,有事按鈴,他們自己到門口。其實,這都是在為我們著想,擔心我們與他們過多接觸,增加感染幾率。”黃靜說,在武漢的工作比較繁忙,她對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細心、認真,既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又要從多方面理解患者。“他們是如此地相信我們,我們也一定竭盡全力守護他們的平安。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就一定會戰勝疫情!”
“讓患者減輕痛苦,是最開心的事”
“作為一名95后醫護人員,我們是大人眼中長不大的孩子,可穿上了白大褂,我們就成了守護生命的戰士,被汗水打濕的防護服、被口罩壓出的水泡,都是我們獨有的‘勛章’。”說這話的是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神經內科護師李冰,她表示,在武漢工作了一月有余,這段時間,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有國才有家”!
李冰
2月13日來到武漢市第一醫院后,李冰全身心投入到戰“疫”中。“從崗前培訓到練習穿脫防護服,再到病區工作,腦子里一直繃著一根弦,提醒自己要時刻仔細謹慎。”7床老奶奶是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每天戴著無創呼吸機才能將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3%到98%之間,如果拿掉呼吸機,她就會呼吸困難。了解到老奶奶平時只喝一些稀飯,李冰想給她多增加些營養,就跟同事一起給奶奶送了袋奶粉。今年三八婦女節那天,李冰跟醫療隊的隊友們一起制作了節日卡片,送給病房里的女患者們。“卡片中有兩個萬字結和一顆紅愛心,代表了萬眾一心、戰勝疫情的決心!”
李冰說:“能讓患者減輕痛苦,是最開心的事;患者的認同和微笑,是最大的鼓舞!一腔熱血的我們一定可以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不負韶華、不辱使命、不懈進取。讓美麗的青春在武漢抗疫一線綻放,是我們最無悔的選擇!”
“面對老年患者,要更有耐心、更細致”
“武漢屬于疫情的最前沿,我是不愿意你置身于危險之中的,可是,你長大了,有自己的主見,有你的人生觀,我選擇尊重你。因為,你是正確的。”再次翻看父親的這封來信,張競文心里又涌起了感動與自豪。
張競文
張競文,徐州市兒童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師。跟隨徐州市第五批赴武漢醫療隊馳援武漢后,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開展工作。
“在武漢工作的這段時間,累是必然的。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任何簡單的護理操作都變得困難起來,哪怕只是跟患者說上兩句話,都要喘口氣歇一歇。此外,工作時間一長,護目鏡容易起水霧,更加大了操作的困難性。”張競文說,結束一個班次的忙碌后,最想干的事就是脫掉防護服,可在那之前,要經過38道脫隔離衣流程,其中包含了10次消毒。
除了治療疾病,心理護理也很重要。據張競文介紹,重癥病區住院患者一般年齡較大,伴有基礎疾病,由于跟醫護人員語言溝通上存在障礙,再加上身邊沒有家人陪伴,他們往往顯得很焦躁。“11床的爺爺,70多歲了,剛開始對我們缺少信任,也不配合我們工作。不吃藥、不量體溫、拒絕監測脈氧、拒絕戴口罩,令我們很為難。”張競文說,為了保證治療效果,她定時去監督這位爺爺吃藥。面對老人的不耐煩,她采取“迂回戰略”:詢問他需不需要打熱水,問他飯夠不夠吃,要不要吃水果……幾次過后,老人的態度明顯好轉,愿意與張競文溝通。這讓張競文意識到:面對老年患者,要更有耐心、更細致。
“我是男生,力氣大,讓我來!”
2月12日晚10點半,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再次接到緊急組建醫療隊支援湖北的通知后,立即發出了號召,神經內二科護士吳軍偉主動請戰。
吳軍偉
考慮到吳軍偉年紀小、經驗尚淺,出于保護他的目的,科室同事輪番給吳軍偉做思想工作,但他卻不假思索地說:“正是因為我年輕,不像科室絕大多數老師有家庭,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而我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如果真的在那邊倒下了,家里還有個弟弟可以照顧父母,我無牽無掛,你們說我不上誰上?”
2月13日,徐州市第五批赴武漢醫療隊出征,吳軍偉如愿成為其中一分子,踏上馳援武漢的征程。徐州市醫療隊接管的是武漢市第一醫院的一個重癥病區,收治的患者中不乏重癥患者。
2月17日,經過兩天的嚴格培訓,吳軍偉正式進入了武漢市第一醫院二十一病區。盡管有心理準備,年輕的小伙子進入隔離病區后的第一感受仍是:“比想象中嚴峻。”他迅速調整心態,以飽滿的熱情開始戰斗。
護理工作涉及面廣,異常繁重且辛苦。雖然身穿厚重的防護服,戴著密閉的護目鏡和雙層手套,呼吸都有些困難,但吳軍偉沒有絲毫退縮,每天竭盡全力完成采血、輸液、翻身等護理工作。除了要負責患者的一切護理工作,護士有時還需要承擔著病區清潔搬運的工作,吳軍偉是他所值班次里的唯一一名男護士,他總是搶在隊友的前面將重活攬在身上。面對大家的相互謙讓,他的笑容異常燦爛:“我是男生,力氣大,讓我來!”
“我不是英雄,我就是名普通護士”
“你為什么會去武漢支援?”如果用這個問題問薛曉,她的回答會相當質樸:“我只是想盡一份力,如果可以幫到武漢的人民,一切都值得。”
薛曉
21歲的薛曉,是邳州市人民醫院呼吸科一名再普通不過的護士。作為徐州市第五批赴武漢醫療隊隊員,她對自己的武漢戰“疫”評價說:“真的沒有什么特殊,我覺得我只是換個地方工作而已。”
總結自己這段時間的工作,薛曉認為,護理是雙向的,“不僅僅是我們單向的治療,我們也需要傾聽患者的訴求是什么。”薛曉說,她在工作中發現,很多患者由于擔心自己的病情,會產生情緒失控、厭食、煩躁等問題。此時,就需要護理人員第一時間觀察并發現患者的情緒變化,并給予及時干預。或者用細致關愛打開患者的心門,或者用正能量的話語為患者鼓勁。“我一定要保持充沛樂觀的情緒,把積極情緒傳遞給患者,讓他們也樂觀起來。”
在武漢的日子里,薛曉經常被稱為“逆行的英雄”,對于這個稱號,她表示“自己不是最佳人選”。她更希望把這個稱號送給武漢本地的醫護人員、交警、外賣騎手,還有那些為了空出床位而自行在家吃藥、等待擇期住院的患者。
“我不是英雄,我就是一名普通護士。”薛曉說,為了心中那個“希望可以幫助到別人”的心愿,她會繼續堅守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期待更多的患者早日康復。
徐報融媒記者 王任飛 通訊員 談建榮 楊焱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