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參加黨的二十大的衛生健康領域的代表表示,中國式現代化這條路之所以走得通、走得對、走得穩,就是因為它既遵循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又立足國情進行獨立自主的探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充分體現在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歷程中。以史鑒今、以報告點亮今后奮斗的方向,衛生健康工作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有條件、有底氣、有信心用健康保障中華民族強起來。
令人鼓舞 催人奮進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同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偉大目標緊緊聯系在一起,實現了人民健康水平大幅躍升。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病有所醫、病有良醫、人均預期壽命穩步提高等成效,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維護人民健康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康中國建設駛上了快車道。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決策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召開新世紀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發布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新時代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并納入國家整體戰略層面統籌謀劃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發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響亮號令,是一篇閃耀思想光輝、照亮前進道路的綱領性文獻和政治宣言。”黨的二十大代表,重慶市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黃明會認為,報告提出的一系列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并在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多個民生領域持續發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衛生健康領域既有的成效顯著,后續的工作仍要接續奮斗,扎實落實好報告提出的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提高基層醫療能力、發展壯大醫療隊伍等任務。“報告發出了動員令,要求我們有新的舉措和新的作為,牢記初心使命,不斷學史力行,從黨領導衛生健康發展奮斗征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抓住歷史機遇,珍惜最好時期,全面提升衛生健康服務供給質量和水平。”
黨的二十大代表、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所所長張嚴峻認為,公共衛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保證。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我國仍面臨“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疊加”的復雜局面,快速增長的老齡人口養老和健康支持需求持續增加,公共衛生現代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我們要從公共衛生亟待解決的問題起步,圍繞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聚焦‘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遏制重大傳染性疾病傳播’的目標,穩步、持續、高效推進公共衛生現代化。”
鮮明底色 強大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已取得的巨大成效,人民群眾的感受最為明顯。當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2歲,顯著高于我國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人民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與之伴隨,衛生健康領域現代化的場景隨處可見:健康中國各專項行動全面推開,深化醫改持續向縱深推進,一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重點專科得到扶持發展,超過八成的縣級醫院達到二級及以上醫院水平,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所有地級市和所有貧困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貧困人口實現“基本醫療有保障”,中醫藥守正創新邁出新步伐,生育政策不斷優化,醫藥衛生體系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驗,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認同。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2020年,武漢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后,黨的二十大代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呼吸科副主任葉玲請纓到一線抗疫。“記得剛到武漢的時候,天氣非常寒冷。有一天凌晨,我們疲憊地從武漢光谷方艙醫院出來,路遇海南援鄂醫療隊。十幾個人碰在一起,在當時寂靜空曠的武漢街頭,兩個隊伍不約而同喊出‘福建隊加油!海南隊加油’。那一瞬間,我覺得疲憊的身軀充滿了力量,覺得我們一定會戰勝這次疫情。”葉玲說,“抗擊疫情更深刻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祖國才能把人民真正放到心里面。中國共產黨的根基血脈在人民,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身體健康放到第一位。”
十年間,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葉玲在工作崗位上感受著福建衛生健康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福建省加強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強化“三醫聯動”,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動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著力破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強基層醫療能力建設,推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醫院、千名醫師萬人次下基層,推進移動醫院巡診項目,讓“行走的醫生、移動的醫院”破解基層百姓看病就醫的煩心事,基層醫療服務穩步提升;堅持中西醫并重,大力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先后出臺《福建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福建省中醫藥條例》等,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全省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和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經歷著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群眾健康意識顯著提升,全社會關注健康、追求健康、維護健康的氛圍前所未有,凝聚成健康中國建設的強大思想基礎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葉玲說。
上海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扇窗口,以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目標。身處現代化的前沿,黨的二十大代表、上海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章雄感受到:“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也是現代化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
“人民健康至上、健康優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志,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章雄表示,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上海市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認真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新時期衛生健康發展方針,打造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質健康服務體系,建設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服務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提高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服務的感受度,在打造健康上海品牌中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在推進長三角衛生健康一體化發展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力爭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前瞻性思考 全局性謀劃
十年來,我國共推出2000多個改革方案,涉及經濟社會各領域,涵蓋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各方面。在衛生健康領域,我國維護人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成熟完善。深化醫改向縱深推進,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制度不斷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統一,中國特色服務全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不斷健全。從方針到綱要、從立法到行動,健康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獨特、超強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有能力實現衛生健康事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從指導思想領悟現實奮斗,黃明會坦言,作為衛生健康系統的一名黨員代表,在探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感悟很深。過去十年,重慶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深入推進健康扶貧,使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這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生動實踐。“我們聚焦人口戰略發展研究,從全面兩孩到三孩政策,從一老到一小,不斷優化完善生育環境,不斷推進醫養結合,建成‘城市15分鐘、農村30分鐘’醫療服務圈,既為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提供了充足人力資源,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韌性和回旋空間。”
過去十年實踐,有收獲、有經驗;展望未來,有信心、有能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始終強調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確保衛生健康事業始終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將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把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努力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將堅持共建共享,推進醫療資源布局合理化、醫療服務同質化,讓群眾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黃明會表示。
張嚴峻認為,科技創新和人才戰略為公共衛生現代化發展指明了路徑。“希望黨和政府不斷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領域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培養方面的支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人才建設為最終落腳點,全面提升疾控能力。作為疾控工作者,我們將堅持踐行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堅持科技創新,努力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公共衛生服務,保障和促進人民健康,護航經濟社會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中醫藥的大力支持,中醫藥服務能力在不斷提升,大健康產業長足發展,中醫藥特色優勢也在進一步彰顯,在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維護群眾健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張伯禮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鼓舞著中醫藥人繼續奮進。“中醫學和西醫學有各自的優勢,優勢互補是中國醫學的特點,中國人能得到兩種醫學的照顧,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表現。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發揮了中西醫結合的作用,取得重要成果。今后,我們在重大慢病防治中更可以發揮兩者之長,為解決世界醫改難題,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中國的方案。”(來源:健康報)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