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綜合消息:一頭蒼白的短發,一雙空洞的眼眸,這些形容詞一般用在老人身上。有誰能相信,這是一個11歲男孩的真實面容!
從6歲開始就被家長送入“興趣班”的湖南寧鄉男孩陳子豪(化名),5年間參加了30多個培訓班,學習小提琴、硬筆書法、奧數、英語……從一個天真孩童變成琴棋書畫皆通的“天才少年”。但也正是這5年“填鴨戰”,使得承受巨大壓力的他身心疲憊,小小年紀就成了“白頭翁”。
陳子豪瘦弱的肩膀承載了5年“愛心”與“魔鬼”同在的訓練,父母的無限期望與孩子的快樂童年,到底孰輕孰重?誰該為造就白頭天才少年反思?
11歲男孩頭發全白了
2006年12月10日中午,在寧鄉縣一環路玉潭鎮一座漂亮的私人住宅里,記者見到了白頭天才少年陳子豪。小家伙瘦瘦的身子,臉上掛著兩個黑眼圈,神情疲憊。他特意戴了頂帽子,但帽檐下的根根白發卻露了“馬腳”,不愿讓人細看的小家伙馬上躲到了媽媽劉琴(化名)身后,偷偷注視著大人們的言行。
“他昨天晚上又‘加班’了。”子豪的父親稱,兒子昨晚做作業一直做到今日凌晨3時許,睡了不到三個小時后,又開始復習功課,接著又去興趣班上課。聽了爸爸的話,坐在一旁的子豪頑皮地吐了吐舌頭。
取下帽子的子豪顯得很靦腆,滿頭的白發與年紀極不相稱,看了讓人心痛。“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要我上興趣班。”他一邊說,一邊偷偷看了看媽媽。“所有的一切都是媽媽安排的,功課永遠都做不完”,子豪向記者敘述起自己緊張的每一天。
天沒亮就起床,夜深了還在做作業,一天要學習十五六個小時,就連上廁所和上學路上也要背英語單詞,晚上還要參加三個培訓班的學習——這就是11歲少年陳子豪緊張“戰斗”的一天。
孩子心里不情愿但又被父母逼著學,父母雖然心痛,但望子成龍心切,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就是兩代人的無奈。專家認為,這種“填鴨”式的強迫性教育極為不妥,不但對孩子無益,而且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性情變得暴躁,變成“問題少年”。
孩子自述 一個11歲少年忙碌的一天
從子豪的敘述中,我們明顯感到他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的,真正是緊張的一天,“戰斗”的一天。
上廁所要背英語單詞
凌晨6時許,天還沒亮,伴隨著錄音機里的外語朗誦聲,子豪已經揉著惺忪的睡眼起床了。“把英語單詞書帶進去看看,也能背幾個單詞噻!”對著急匆匆上廁所的子豪,母親劉琴順手將一本英語書塞入兒子懷中。
5分鐘時間洗漱完畢后,子豪開始吃媽媽早已給他準備好的早餐——牛奶、雞蛋和糕點,這是劉琴按營養書上所寫搭配的。
由于與學校很近,子豪都是步行上學。在母親的“監管”下,路上還得再背些英語單詞。
在學校遭“輪番轟炸”
早上7時許抵達學校后,子豪開始上早自習,還處在睡意中的他稍微趴在課桌上休息了一下,老師就抱著一堆試卷走了進來。
接下來就是一天的學習了:講解習題,考試,上課。中午12時,半小時吃完中餐后,又得抓緊時間做上午老師布置的作業。“也有同學熬不住了,趴在桌上一下子就睡著了”。
下午又開始新一輪學習。“我們把這叫做輪番轟炸。”子豪說。
晚上參加兩個培訓班
終于熬到放學。17時30分,下課鈴一響,子豪的媽媽劉琴早已等在校門口。一手接過孩子沉重的書包,一手遞上保溫飯盒。母子倆匆匆趕往“培優班”。在搖搖晃晃的公交車上,子豪食之無味地吃著晚餐。
子豪趕往晚上第一個新“戰場”——奧數“培優班”,四五十名剛下課的學生又聚在一起。子豪發現,有人因太疲勞,便趴在桌上睡著了。子豪雖然眼皮“打架”,但還是強忍著瞌睡聽課。
一個多小時后,課終于上完。劉琴又帶著子豪坐上公交車,趕往3公里外的生物“興趣班”。又過了一個多小時,“饑寒交迫”的孩子們終于下課,像一窩蜂似的沖出教室。
隨后,子豪又趕往另一個“培優班”,直到晚上9時30分下課。
回家做兩個小時作業
回到家已經晚上10時了。子豪喝完營養麥片,來不及休息一下,便開始做作業:學校老師留的作業、“培優班”的試卷、媽媽附加的習題。一本,兩本,三本,幾乎堆成了一座小山。“有時候,我做著做著就趴在桌上睡著了。媽媽就進來把我叫醒。”
屋外萬籟寂靜,不遠處偶爾傳來狗吠聲。做完所有作業,已經是晚上12時左右,精疲力盡的子豪丟下筆直奔床鋪,一挨著枕頭就睡著了。劉琴則開始打掃“戰場”:收拾課本、給孩子脫衣服、洗臉……
無奈父母 我們是為了兒子的將來
“我們也心痛孩子。我們也是無奈呀。”說起逼子豪學習的事,子豪的父母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5年上30多個“興趣班”
子豪告訴記者,5年來,媽媽讓他進了不下30個“興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