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話題不斷。草根挑戰精英文化,民眾渴望社會公平,專家探尋法治社會,政府探索規則建立…… 這一年,上網的“你”是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年度人物,因為在資訊社會里,無數個普通的“你”會匯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改變社會,影響世界。 這一年,如下的話題應當被我們記住。即便孰是孰非沒有定論,因為有“你”的參與,它們才引起了廣泛關注,并推動著中國社會向“和諧”邁步。 近日,一份來自清華大學的考察報告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雖然這份報告主要是重新評價宿遷5年的醫療改革,但其涉及的話題和由此引發的議論,顯然并不局限于宿遷。加之有消息稱,新醫改方案有望于明年面世,未來醫改路徑的爭論便再一次被拉進人們的視野。 清華大學的這份名為《宿遷醫療體制改革考察報告》,由該校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魏鳳春負責統籌。該報告分析認為,宿遷市進行的醫療改革不是傳言中的“糟得很”,而是實實在在的“帕累托改進”——情況至少比原來更好了。 這無疑是個引人注目的觀點,尤其是聯想到數月前北京大學宿遷醫改課題組的判斷,就更加耐人尋味。在北大課題組的報告中,宿遷的醫療改革不僅在思路上違背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在實踐上舊疾未除又添新病,“潛在醫療衛生問題令人擔憂”。同樣的宿遷醫改,不同調查報告,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12月11日,魏鳳春做客新浪說,清華是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去看待宿遷的變化,特別關注的是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正是站在這個立場上,他認為,宿遷的改革雖然帶來了新的問題,但確實清除了原有的弊端,兩者相比,后者對百姓的福利是增加了的。 他尤其提到,宿遷市找到了一種“適合于市場經濟的醫療衛生體制”的理念。那就是,明確區分醫療與衛生的不同,把醫療定義為私人產品,歸屬市場生產,把公共衛生定義為公共產品,主要由政府提供,對那些看不起病的人通過救助政策加以保障。在這種理念下看宿遷的醫療改革,那就不再是簡簡單單地甩包袱、賣醫院,而是在努力探索醫衛領域最核心的問題:市場和政府的邊界在哪里?這就讓這場改革超出了宿遷一市而具有了全國性意義。 魏鳳春的觀點至少受到宿遷市的歡迎和支持。12月7日,宿遷市副市長和衛生局局長都親自趕到北京,參加了這個在清華大學召開的報告發布座談會。會上,他們并沒有表現出任何不同的看法。這又和北大報告刊登時的遭遇形成了鮮明對比。 當時,李玲的報告一經本報刊發,宿遷市立即組織了反擊。除宿遷市衛生局編寫了《宿遷市公共衛生五大中心建設的真實情況》、宿遷市政府網貼出《對李玲報告的十點質疑》外,宿遷市市委書記張新實也站出來表態,“宿遷將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永不退縮,把醫療衛生改革不斷推向前進。”魏鳳春也就是在此時開始他的宿遷之旅的。 在7日的座談會上,與會者并非全都同意魏鳳春的報告結論,而席間的爭論也漸漸超出了報告的對象。正如一位與會專家所言,如果只是宿遷的成敗,那么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其影響都非常有限,人們之所以對宿遷爭論不休,實際上,是因為它暗含著醫療衛生基本路徑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將決定著中國往后的醫衛政策。恰是如此,與會者們把更多的時間放到了“基本醫療”、“政府角色”和“市場作用”的分辯中,而這些正是學術界、決策層和媒體近一年來喋喋不休的話題。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看病難”、“看病貴”作為中國醫療領域沉疴的表象語言就在不停地刺激著公眾的神經。各路人士也紛紛把脈中國醫衛改革并相繼開出自己的藥方。正如同樣的宿遷有著不一樣的評價那樣,對中國醫衛改革20年后向何處去這一問題,也是見仁見智。 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昕為代表的觀點認為,中國的新醫改應該走“有管理的市場化之路”。政府必須充分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充當好醫衛領域的保險者、購買者、規劃者和監管者。在他看來,過去20年的改革是在政府嚴重缺位的情況下進行的,其中種種病變隱痛都與此相關。 這種觀點得到了部分產權改革者們的附和。他們最早是醫衛領域改革的主宰者,并按照國企改革的模式,把中國公有的醫院更換了“東家”,只是由于國研中心的報告才突然被推下了馬。不過,雖然醫院私有化的路斷了,但他們仍期望通過各種方式來證明政府不在其位的醫改方向沒有錯。 然而,這個將政府與市場完全割裂開的藥方,注定難以被管理部門采納。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清華的這場報告會上,真正有力的話語并不是分清楚政府的責任如何,而是政府應該把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納入管理序列。這也被認為是北大報告負責人李玲的主要觀點之一。當李的宿遷報告公布時,有批評者指出,李是抱著先入為主的觀念進行調研的,其觀點和論據互為佐證不足以采信。然而,從后來事情的發展看,這種批評都沒有影響李玲的觀點一步步直達要沖,成為近一年來醫療改革爭論的勝出者。 據新華社的報道,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了解國外醫療衛生體制和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情況,李玲是講解人之一。學習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做了講話,強調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而這和李玲的一貫主張顯然非常貼近。 此后,衛生部部長高強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努力保證人民公平享有基本衛生保健》,又一次指明“醫療衛生服務不同于其他公共服務,醫療衛生消費不是患者自主消費,而是醫生指導消費。這決定了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衛生立法、發展規劃、經費投入、監督管理等方面職能,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而不能靠市場機制自發調節。” 當國家領導人和主管部門領導都作了這樣鮮明的表態后,關心醫改的人都意識到,新醫改方案的基調已經基本確定了。 (記者 董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