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在醫療改革中的地位如何得到凸顯?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與會者罕見地頻繁提及醫院和醫生的利益。過去,在關注醫療改革方向和政策的會議上,一提到以人為本,大多指的是患者的利益,此次醫療服務的供方利益被主題發言者們反復強調——
國務院法制辦教科文衛司副司長宋瑞霖強調:“醫生的態度將影響改革的成敗。”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衛生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遠立教授說:“實現看病不貴不能以犧牲醫療服務供方利益為代價。”
上海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說:“醫患對立不是醫院、院長和醫生的責任,而是制度出了毛病。”
由于看病難看病貴等具體原因,人們對于醫院和醫生的整體尊重大大下降。醫患矛盾日益頻繁,醫生謹小慎微;醫院成為被管理、被監管者,忙于應付各式各樣的檢查。“醫生是在第一線參與醫療改革的戰士,如果他們不理解不真心支持,醫改要成功非常難。”宋瑞霖表示,任何醫療改革方案都應當極大地調動改革參與者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提高參與者的合法權益。
在仁濟醫院當了多年普外科醫生的王堅表示:“醫生沒有地位、沒有保障、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就會失去不斷學習的動能,將來人們將有可能面臨沒有名醫的局面。”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李玲教授在對宿遷醫改進行調研時發現,指標化地管理醫生是無法真正達到提升醫療質量、效率的目的的,“比如要求實現平均門診費用下降,醫生們有可能引導患者分次就診,這樣每次的費用自然下降了。”
專家建議,應在醫生管理上拓寬思路。宋瑞霖提出,醫生是一個有很強專業性的職業,他們可以攜帶著知識生活,“應當允許醫生兼職、鼓勵流動;允許醫生、護士多地點注冊,在多個醫療機構執業。要使醫生成為醫療改革的受益者,而不是改革對象,使他們自覺地參與改革。”
一位醫院院長告訴記者,一次院長代表團考察澳大利亞,了解到澳洲醫生自由職業的現象時,院長們不約而同提出了“醫生自由職業會不會造成混亂”的問題,對方的回答非常肯定:好醫生一定不會離開好的醫院,因為那是他們地位的象征。
“好的醫生應該獨立游走于各個醫療市場為患者服務。”不少與會專家呼吁,對醫生走穴現象不應只想到“管住它”,而應更多地“引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