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鍛煉 控制骨質丟失
在本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機器人瓦力》中,身形臃腫四肢退化的人類令觀者印象深刻,他們因長期遷居外太空而患上骨質疏松癥,跌倒了甚至無法自己爬起來。而在現實的太空飛行中,如何抑制“太空人”因骨質丟失而產生的骨質疏松問題,是困擾航天醫學界40多年來的大難題。
但據近日《每日科學》網站報道,科學家們首次成功控制住人體髖關節的骨質丟失水平。
重力作用影響著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其任何微小的波動及變化都會顯著影響生物體的健康與功能。在人類“飛天”夢實現的同時,航天員的身體也不得不面對由于環境急劇改變而帶來的困難與挑戰,其中,骨質丟失最為普遍。
根據國外資料,航天員在太空每停留一個月,會丟失骨質的0.5%。,而不論飛行時間長短,骨質脫鈣的行為總在不斷進行,不會終止。據報告,前蘇聯聯盟二號兩名航天員在飛行兩天后,跟骨密度分別下降了8.5%。和9.6%。;最近一項調查表明,國際空間站工作人員的骨骼關鍵部位,平均每月骨質丟失量是地面上絕經后婦女月丟失量的10倍。
在相關研究中,“臥床實驗”是公認的了解人體失重狀態身體機能的最好方式。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此次組織志愿者以頭低位6度臥床84天,其中22人堅持到最后。依照國際空間站的鍛煉模式,科學家使志愿者的機械鍛煉與其部分保持一致,但加入新調整方案,最終被調整人員的髖關節骨質丟失量顯著減少。
科學家表示,髖關節不但是人體骨骼的關鍵部位,更是骨質丟失現象最嚴重部位之一,而以鍛煉的方式達到令人矚目效果這尚屬首次;另一方面,航天醫學中的骨質丟失解決方法對患骨質疏松和其他骨疾病的診斷治療也會帶來益處。
閱讀下一篇
河南累計報告手足口病8760例 死亡1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