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目前中國香港已確診1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繼對病例同機者實施隔離觀察。近期在國際上出現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如何認識當前疫情的特點和防控形勢?昨天,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疫情發展呈現四大特點
國家流感中心研究員郭元吉用“形勢嚴峻、不可大意”來形容當前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形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北京時間5月3日1時公布的數字,全球已有16個國家和地區有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658例。這些病例分布在墨西哥(397例、16例死亡)、美國(160例、1例死亡)、加拿大(51例)、英國(15例)、西班牙(13例)、德國(6例)、新西蘭(4例)、以色列(3例)、法國(2例)以及瑞士、奧地利、荷蘭、丹麥、韓國、哥斯達黎加和中國香港(各1例)。
世衛組織有關官員表示,鑒于當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仍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區,目前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級別仍停留在5級,但不排除把流感大流行警告級別提升至6級的可能性。按照世衛組織的標準,流感大流行警告級別6級意味著一種病毒在一個以上地區大范圍流行,成為全球性流行病。
此前,加拿大聯邦衛生官員證實,加西部一豬場的豬身上檢測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檢測發現,這些豬身上的病毒與在墨西哥、美國及其他國家發現的當前流行的這種病毒一致。而美國疾控中心一位官員5月2日則表示,不排除甲型H1N1流感源于加利福尼亞的可能性。原因是,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暴發前,加州就已有幾起感染病例的報道。
專家分析認為,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具有4個特點:一是此次疫情由新的流感病毒變異株引起,人群普遍易感,并引起跨國傳播;二是出現人傳人病例;三是目前墨西哥出現較多重癥和死亡病例;四是流感病人在發病前一天已可排毒,有些人感染后不發病,但仍然具有傳染性,隱性傳染比例相當高,疫情還有進一步擴散的可能。
(下轉第7版) (上接第1版)
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具備引發大流行條件
郭元吉介紹說, 甲型流感病毒有許多亞型,目前科學家從豬身上主要分離到4種亞型:H1N1、H1N2、H3N2和H3N1。近年來,世界各地尤其是北美地區,都有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不同病毒株的報道,但并沒有大規模流行。1976年,在美國的新澤西州, 有數百人感染了甲型流感H1N1亞型病毒,該病毒與當時從豬體內分離的病毒相同,首次證實了在自然條件下豬流感病毒可由豬傳播給人。據美國CDC報告,2005年12月至2009年2月期間,該中心檢測到12個人因接觸豬而感染甲型流感的病例,樣本中均含有本次疫情檢測到的病毒。此外,1988年,北美地區曾出現豬流感人際間傳播的跡象,在接觸過一例豬流感病例的醫護人員中出現輕微流感樣癥狀,并在血清中檢測出豬流感抗體。與本次疫情不同的是,以往出現的甲型流感病例,其感染途徑主要為豬感染人,且少有死亡病人。
郭元吉分析認為,流感大流行一般需要幾個條件:有變異病毒出現,人類普遍沒有免疫力;病毒能在人體內復制,引起嚴重疾病;病毒能在人際間傳播。目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經具備這些條件,一旦防控不力,很可能引發大流行。
SARS流行期間,曾出現病毒隔代傳染能力明顯遞減的現象,表現為,第一代患者傳給第二代患者時,毒性和傳染性都很強,第二代傳給第三代時會明顯減弱,到了第三代時,患者基本沒有太大的傳染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否也有這樣的特征?郭元吉認為,由于該病毒首次出現明顯人際傳播,科學家對其傳播特征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因此下“病毒隔代傳染能力明顯遞減”的結論為時尚早。
防控要在“早”字上下工夫
專家分析認為,“五一”小長假期間大量人口流動,加之甲型H1N1流感病毒隱性感染的特征,導致病毒傳播風險增強,疫情防控難度進一步增大。
郭元吉表示,盡管世衛組織已將“豬流感”更名為“甲型H1N1流感”,但目前疫情傳播還不能完全排除與豬的關系。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直接從豬傳播給人,也可出現人際間傳播。感染病毒的豬或人是主要的感染來源,隱性感染者(也包括豬)也具有傳染性。此外,人也可能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觸摸口鼻而獲得感染,因此,被病毒污染的環境也是潛在的感染來源。鑒于此,對豬群的檢測絕不能放松。包括口岸檢疫,要繼續加強對來自疫情地區的活豬等動物的檢測,同時國內也要加強對豬群間流感疫情的監測等。
防控措施要在“早”字上下工夫。雖然我國內地還沒有出現病例,但由于該病毒發病前就有傳染性,單靠體溫檢測有時難以發現尚在潛伏期的感染者,這就要求作為哨點的醫院必須提高主動發現可疑病例的能力。根據以往經驗,“五一”小長假結束后,人群中呼吸道等各類傳染病的發病率會有所增加,醫院應增強敏感性。對于公眾來說,一定要增強個人防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