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報道了據稱“只用手就可以讓癱瘓病人站起來”的“神醫”李培剛。主持人在節目中稱,李培剛采用新手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外傷性截癱,突破了傳統的中醫按摩、推拿治療的范圍和理論基礎,他的新按摩方法能消腫止痛、緩解痙攣,使肌肉增長、力量加強,達到功能改善和功能恢復的目的。一時間,這位“神醫”引發了諸多關注和質疑。記者試圖聯系李培剛,但其手機一直處于關機狀態。
此次“神醫”新聞之所以吸引眼球,有兩個重要的關鍵詞:一個是中醫按摩手法,一個是截癱。中醫按摩手法是什么?其治療疾病的范圍和機理是什么?截癱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病?兩個關鍵詞發生關聯,又衍生出中醫按摩推拿能否治療截癱、能治療到什么程度等問題。
“弄清楚這些問題,社會各界的疑問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曾師從我國中西醫結合骨傷治療創始人之一尚天裕、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創傷二科副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研究所主任醫師趙勇說。
剖析兩個關鍵詞
趙勇說,中醫按摩手法主要分為三大類:一類是針對各種骨折的正骨療法,一類是治療關節脫位的上骱手法,最后一類則是解決一些軟組織損傷的理筋手法。
“李培剛所說的‘新療法’是針對軟組織損傷的,實際上屬于中醫按摩手法中的理筋手法。”趙勇認為,中醫手法治療很多軟組織粘連的損傷是有效的,如髕骨的軟化、骨質增生、骨刺等,公眾對這方面的療效也比較認可。
趙勇解釋說,截癱是一種脊髓的損傷。它可以使受傷平面以下雙側肢體感覺、運動、反射等功能消失,使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喪失。其中,上述功能完全喪失者,稱為完全性截癱,還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稱為不完全性截癱。
據了解,造成截癱的原因有很多種,可以由塌方、地震、高能量車禍等強大外力造成,也可以由人體內部的各種病變引起。趙勇說,從解剖學講,人的脊髓通常會被保護得非常好。但各種外傷造成的骨折、脫位會不同程度地造成脊髓損傷。脊髓損傷通常也分為三類。一類是最輕微的脊髓震蕩,稱為脊髓休克。這種脊髓損傷可能在受傷后的幾分鐘內造成肢體沒有知覺,但幾個小時內通常便能完全恢復。第二類是脊髓的挫傷。由于骨折移位、椎間盤突出等因素使脊髓受到擠壓,導致其結構受到破壞,進而使脊髓從出血、水腫到神經細胞的變性,再到壞死等。受傷后的6個小時~10個小時是搶救病人的黃金時間,此時的第一選擇是手術。最后一類是最嚴重的脊髓橫斷。它的早期治療也是手術,其目的是重建脊柱的結構。
中醫按摩能治截癱嗎
專家表示,中醫按摩手法治療截癱,主要是防止患者肌肉和關節功能進一步萎縮,它對于患者康復有一定輔助作用。
少數截癱患者是因為一時肌肉萎縮、痙攣等問題失去活動功能的,經過治療有可能恢復健康。北京按摩醫院主任醫師王友仁舉例說,有一類癔病性癱瘓,因為沒有發生脊髓和神經的損傷和器質性病變,只是情緒激動導致一時性神經控制失調,因此通過手法治療和心理暗示療法等,有的患者也能恢復健康。北京按摩醫院按摩二科主治醫師任蒙強就曾遇到過類似的病例。夫妻倆吵架后,妻子摔門而出,不慎摔倒在地后就再也無法站立,癱瘓半年之久。經各種檢查排除了脊髓損傷的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的手法治療配合心理療法,最后患者完全康復。
不完全脊髓損傷的患者因為神經沒有全部受損,還保留了反射等部分功能,通過手法治療和針灸并配合藥物治療,病情也能夠有所改善。王友仁說,1982年,曾有一位因被翻倒的小貨車壓倒導致脊髓擠壓而臥床不起的患者,在接受了一個月的按摩后,能夠重新下地行走。檢查時發現還有足底反射。
但李培剛“通過手法治療,80%截癱患者都能恢復行走”的說法,在專家看來“有些不太可靠”。趙勇質疑說,目前,國內外對外傷性完全型截癱診斷的指標是感知覺(肢體感覺)、運動(肌肉力量)和肛門括約肌功能(大小便是否失禁)。其評分標準是完全正常0分、部分正常1分、完全喪失2分。如果3項累積達6分則為完全癱瘓, 0分則屬于正常。“如果說病人截癱多少年了還可以治愈,我很懷疑。”趙勇說。
趙勇表示,對治療截癱的效果有兩種評價體系:一是臨床評價,如通過輔助治療將患者的癱瘓指數從6減到5就被認為有療效,但這對于病人來說沒有太大意義;另一個則是百姓能理解的評判標準,即患者能不能動,大小便是否可以控制。“這是人們應該分清的兩個概念。”
客觀看待中醫按摩手法
趙勇說,醫學上一種新的理論出現,都是在大量臨床實踐、病例中提煉出來的,這種理論要經得起實踐的各種檢驗。既然認為“中醫按摩手法可以促進肌肉增長和關節功能恢復”,那就應該用數據來說話,比如肌肉原先的周徑是多少,現在增加了多少。
趙勇提出,應該客觀地看待中醫按摩手法和療效,不能無限制地擴大中醫按摩手法的適應范圍,更沒有必要以中醫按摩手法是否可以治療截癱作為衡量其有效性的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