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9月份,太原、武漢等個別城市的血庫就出現供血緊張的局面,進入10月份“血荒”更是席卷全國,在血站、媒體等呼吁下,市民踴躍獻血。青島同樣出現了血荒,本報聯合市中心血站發起愛心獻血征集令,同時在半島網建立全市首個愛心獻血微博“熱血真情”,市民紛紛獻出愛心,終于使青島的獻血量達到正常水平。除了獻血點的變化和天氣等外部因素,大范圍的血荒還帶給我們一些深層次思考,記者調查發現,獻血者身份結構不均衡、血液流通成本不透明等成為影響市民獻血的重要因素。
思考一
學生和工人是主力為何公務員獻血的少?
到政府部門組織公務員獻血,要經過領導審批,又要考慮大家的積極性,不如到企業和學校號召獻血有效果,這種對接上的缺失也是公務員獻血少的原因之一。
公務員獻血非常少
據了解,當前獻血人群的結構中,大部分都是大學生和工人,缺血的時候,血站就會聯系各個高校獻血,根據市中心血站的統計,獻血人群中工人占近30%,學生占 20% 以上,而公務員占的比例少之又少。“其實有的時候我們都不太愿意組織到政府部門獻血,程序太多。”市內一個區紅十字協會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到政府部門組織公務員獻血,要經過領導審批,又要考慮大家的積極性,不如到企業和學校號召獻血有效果,這種對接上的缺失也是公務員獻血少的原因之一。
“有時單位組織獻血,要是領導帶頭我們也會獻,不獻也不好。”一名公務員介紹,在政府組織獻血時他也會參與,有時就當任務去完成。“其實公務員也是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群體,他們只有在完全了解整個過程后才愿意考慮獻血。”四方區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公務員進行的義務獻血宣傳太少,而公務員等群體的缺失也導致了血源結構的失衡,每到寒暑假就會因為學生的返鄉而造成血荒。
政府部門正積極扭轉
“我們近兩年每年會組織兩次獻血。”市南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說,島城缺血的時候,市中心血站會跟他們聯系,他們除了聯系街道工作人員和居民之外還會聯系機關工作人員和公務員獻血。“現在部分機關獻血已經成了一種常態制度了。”該名工作人員稱,像“五一”前后和“十一”前后他們都會組織獻血,今年缺血比較嚴重的時候,還有一百多名機關人員參加了獻血。
記者咨詢市北區機關工作人員獻血情況時,相關工作人員稱會根據情況獻血,但沒有鼓勵的政策,因為單位沒有這部分經費。四方區今年也曾組織過大規模獻血,有200多名機關工作人員參與,當時正值創城期間,該區區委常委、各局局長都獻了血。
農民獻血亟待開發
記者在采訪時,政協委員王夕源提出了一個觀點,農民是用血大戶,但是他們卻是獻血的盲區。農村的醫療條件相對差一些,他們看病都到大城市,需要的血比較多,但是他們卻沒有獻血的渠道,以前可以賣血,可是現在不允許了,對他們來說缺少了利益,而采血部門對他們的宣傳也有所欠缺,農民獻血成了盲區。
“農村來做手術的確實有不少。”記者咨詢了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呂振乾,他向記者介紹說,門診上沒有專門做過這方面的統計,但是農村的和外地的病號很多,在門診上占了很大一部分。隨后,記者咨詢了青醫附院、市立醫院等大醫院,醫生們普遍反映,農村的和外地來青的患者比例很高。
思考二
無償獻血采集成本有多高?一套檢測設備就要1600萬元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血液的檢測過程是成本中耗費最大的,其中初檢和復檢的試劑,目前青島使用的一次是國產試劑,一次是進口試劑,加起來要近50元,成本最高的是核酸檢測,每一個血液檢測的成本達到了近百元。檢測的一套設備也要1600多萬元,一般來說只有7年的使用壽命。
血液采集成本約50元
獻血提倡的是無償獻血,但是用血的費用卻相當高昂,血站是不是在拿著市民的愛心賣給醫院牟利?有這種疑問的市民非常多。衛生部長陳竺曾表示,這是一個誤解,血站將血液出售給醫院的費用,是回收生產過程的成本。衛生部醫政司有關負責人也指出,血液本身不是商品,不能用金錢衡量,但血液從采集到臨床使用存在消耗成本費用,這需要由用血的患者承擔。記者也就該問題來到市中心血站探訪。
在獻血點,記者看到市民獻血要先填登記表,初次獻血的要辦理獻血證,隨后便進行體檢,登記到電腦系統后市民就可以領到采血袋,可以自行飲水或者吃一些點心以補充水分和體能。在采血過程中,工作人員先消毒、扎壓脈帶,穿刺后貼創可貼,同時工作人員還采集了四個試管的血以備檢測使用。工作人員粗略給記者算了一下,一個采血袋在40元左右,四個試管在10元左右,登記表、獻血證、棉簽、壓脈帶、創可貼等加起來也有幾元錢 ,這還不包括獻血者飲水和食品等費用,在采血這個階段發生的費用在50元左右。
檢測費最高超100元
11月1日下午,記者又跟隨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參觀了血液采集回來之后的分離、檢測、儲存等流程。一袋血液從采血點運送回血站之后先要到血庫的待檢區存放,隨后被運送到成分科進行分離。工作人員介紹,在采血的時候白細胞已經被分離掉了,血液回到血站的第一道工序是進行紅細胞分離,然后是將血漿分離出來。
在街頭獻血時同時采集的四個試管有兩個是被送到了檢驗科,血液先要經過乙肝抗體、丙肝、梅毒、艾滋病、轉氨酶、血型等的初檢,然后不同的工作人員用不同的試劑進行復檢,并將檢驗結果與第一次檢測對照,以確定血液是不是合格。最后就是進行核酸檢測,據工作人員介紹,核酸檢測比普通的酶聯免疫檢測更加靈敏,從而更能保證血液的質量。青島市中心血站是在2010年才開始進行核酸檢測的,目前全國共有15家單位試點開展此項檢測。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血液的檢測過程是成本中耗費最大的,其中初檢和復檢的試劑,目前青島使用的一次是國產試劑,一次是進口試劑,加起來要近50元,成本最高的是核酸檢測,每一個血液檢測的成本達到了近百元。記者從血站財務科了解到,兩種試劑的價格為39元左右,檢測過程中還要使用幾個一次性針頭,而核酸試劑則要90多元,僅僅這三次檢測的成本就近150元。檢測的一套設備也要1600多萬元,一般來說只有7年的使用壽命。
儲存費用也不低
記者看到檢測合格的紅細胞被按照血型存放在冰柜里,血漿也按照血型被冷凍儲存起來。“紅細胞的儲存環境是4℃加減2℃,而血漿則是在-26℃下存放的。”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套儲存的設備要100多萬元,而分離淋巴細胞的血液輻照儀也要130多萬元,同時還要有溫度監控設備、速凍機等設備。RH陰性血的保存條件要求更高,要在-80℃的冰柜里儲存,能保存十年,所以這種血型的用血價格也要高。
思考三
獻血補償低,還血太麻煩?家屬要用血手續盼簡化
如果是親屬用血還要到派出所辦理親屬關系的證明,現在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而這些單位周末都休息,只能在上班時間辦理,所以要辦個還血還要請兩個半天的假,成本有點高。
獎勵太低積極性受挫
四方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合理的回報,是對獻血行為的有效激勵,但現行的獎勵太低了?,F在每年全市有一次表彰,但是單純根據獻血量來衡量,對于很多剛開始獻血的市民的積極性無法保障。“ 表彰面應該增加一些。”她說。據了解,目前《獻血法》規定的回報是獻血者所在單位發補貼,獻血者本人或家屬可以憑獻血證免費使用所獻血液三倍的血液。
記者采訪獲悉,各個部門的補貼標準不一,據介紹,四方區阜新路街道辦工作人員獻血將會獲得200元獎勵和1天休息,但其他有些單位什么也沒有。
辦理還血常多跑腿
另外,市民反映免費用血的手續相當復雜,當事人或家屬先要墊付輸血費用,免費部分還需要憑借各種手續到指定血站才可以領取,而且輸血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上周五我帶著各種材料來過一次了,但就是因為沒有帶用血明細,這次是第二趟來血站辦理還血了。”11月1日下午,市南區的賀先生告訴記者:“我母親因手術輸血400毫升,而我獻血4600毫升,我先打電話咨詢了血站,他們告訴我的材料我都帶著了,沒想到還是沒帶全。”血站工作人員表示,市民打電話咨詢,他們都是一一說明每一項要帶的資料。
“資料齊的話手續比較快,但如果是親屬用血還要到派出所辦理親屬關系的證明,現在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而這些單位周末都休息,只能在上班時間辦理,所以要辦個還血還要請兩個半天的假,成本有點高。”記者了解到,和賀先生一樣為了還血多跑腿的市民每天幾乎都能遇到。“為什么不能讓血站和醫院之間結算呢?”市民說。
還血換算血量不同
記者看到,賀先生所說的忘記帶的就是一個長長的清單,上面寫著住院期間病人治療過程中用藥的明細,其中包括患者輸血的成分、數量和費用。血站工作人員表示,必須要看到這個用血明細才能報銷,因為臨床用血分為很多種,每種報銷的時候換算的血量是不同的。在核對完各項證件和資料后,工作人員登錄到血站管理系統,輸入賀先生的身份證號后,電腦里便顯示出他的獻血記錄,工作人員打開免費用血窗后,在其中輸入要返還的血量,隨后賀先生到財務處拿到了返還的血費520元,跑了幾趟的還血終于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