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起,北京市同仁醫院等9所醫院啟動電子病歷試點。目前各醫院正在對內部網絡進行建設和完善,各醫院之間實現電子病歷互通尚需時日。衛生部近日公布了電子病歷規范,對患者隱私進行保護。
從今年1月起,北京市級財政將出資2900萬元,用5年時間完成全體居民電子病歷和居民健康檔案系統平臺的建設。電子病歷指的是患者在醫院中接受的所有治療信息,如診斷、生化檢查、影像學檢查、手術治療、藥物、出院情況等,將統一匯集到總索引庫,且跟隨患者健康狀況實時更新,醫院醫生、社區醫生、醫療管理部門都能查詢到。電子病歷還將與社區建立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信息相通。
北京的試點醫院包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醫三院、同仁醫院、天壇醫院、北京醫院、中日友好醫院、阜外醫院、順義區醫院、大興區人民醫院。去年7月,中日友好醫院住院部15個科室和病區開始試點電子病歷。今年1月,該院住院部41個科室和病區實現了電子病歷“全覆蓋”,患者基本信息、病程記錄、住院記錄、用藥記錄、檢驗報告等幾十項記錄都已實現電子管理。醫生表示,過去手寫一份住院患者的病歷至少需要30到40分鐘,現在10多分鐘就完成了。
對患者來說,電子病歷更加一目了然,不用費勁去辨認醫生潦草的字體。上周五,董先生在人民醫院骨科就診,準備接受半月板撕裂手術。“以前看病要想看清醫生的診斷和用藥特別費勁,現在都是打印出來的,診斷和用藥都一清二楚。”
為了保護患者隱私,衛生部出臺的《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從今年1月1日開始執行。規范指出,電子病歷系統有對患者匿名化處理的功能,以便保護患者隱私。
電子病歷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在所有醫療機構聯網,終結紙質病歷,減少重復檢查。患者到任何醫院就診,只需提供一個病歷號碼,就能調出其從出生開始的所有病歷資料,查到各種檢查結果。記者昨天從多家試點醫院了解到,各醫院都在進行電子病歷系統建設,各醫院自身的系統建好后才能實現之間的互通。從目前情況來看,每個醫院都有自己的信息軟件平臺,各個醫院使用的系統、版本都不一樣,以什么樣的方式打通各個醫院的平臺是一個難點。
釋疑
病歷都在醫生的電腦里,患者要看病歷怎么辦?
如果患者及家屬在治療過程中想查看病歷,或者需要資料進行報銷的話,可以隨時要求大夫幫忙打印出來并蓋章簽字;患者出院時,也可以在病案室打印全部病歷,不會因電子化而影響患者的知情權。
手寫病歷修改能看見,出了醫療糾紛好辦,電子病歷醫生會不會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衛生部要求對電子病歷設置保密等級的功能,對操作人員的權限實行分級管理。如有用戶登錄、訪問患者電子病歷時,系統將自動生成、保存使用日志,醫務人員對患者在住院期間的病歷進行修改時,系統將自動記錄、保存所有修改的痕跡,包括修改內容、修改人、修改時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