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被病魔折磨的兒子,甘肅省蘭州市市民王廣興和許順菊不停地抹著眼淚,他們嘴里不斷地念叨著:“救救我們的兒子吧!”
這原本是幸福的一家人,收入雖然微薄,日子卻和和美美。但自從17歲的兒子王龍突患尿毒癥后,這個3口之家幾乎陷入絕境。
去年11月27日,身在江蘇的王龍撥通了媽媽許順菊的電話。在江蘇實習的一個月內,王龍一直感到惡心、頭暈,連喝的水都會全部吐出來。無奈之下,家人只好將王龍接回家。去年12月29日上午,許順菊發現回到家的兒子全身浮腫,便立即與王廣興一起將兒子送往蘭州三愛堂醫院檢查,最終確診為尿毒癥。
王廣興說,聽到這個結果的時候,腦海里頓時一片空白,而當妻子從丈夫手中的診斷書上看到尿毒癥3個字時,兩腿一軟坐在了地上。
在隨后的治療中,因為家里沒錢不能長期住院,王龍只好轉至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繼續治療。在該院治療的第一個月內,王龍每周需要做3次血液透析,每次500元的血透費,成為家里的重負。
許順菊早在1997年就下崗了,現在是蘭州市榆中街的一名社區綜治員,每個月僅有數百元的收入;王廣興是該市皋蘭路派出所的一位協警,收入也不高。自從兒子王龍患病以來,家中的積蓄已經全部用完,還向親朋好友借了不少錢。雖然身邊的同事和朋友都向他們伸出了援手,但杯水車薪,王龍接下來的治療費依然是這個家庭無法逾越的障礙。無助的雙親只能以淚洗面,不知日子該如何熬下去。
代表呼吁政府加大救助力度
聽完記者對王龍一家人遭遇的講述,全國人大代表郭玉芬頗有感觸,“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作為甘肅省負責社區衛生工作的衛生行政官員,經常到基層調研的她有著更直觀的感受。
“尿毒癥患者越來越多,但是腎移植手術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絕大多數患者需要依靠透析來維持生命。但是和王龍這個小伙子的遭遇一樣,有一些家庭因為經濟原因,連透析的費用也無力承擔。”郭玉芬說,包括尿毒癥在內的大病保障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尿毒癥患者因無力承擔治療費用而呼吁社會救助的報道頻頻見諸媒體。
今年年初,衛生部部長陳竺在2011年全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透露,隨著新農合籌資財政補助標準的提高,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的試點范圍還將有所擴大。即將被納入試點的大病包括尿毒癥和嚴重冠心病。其中,提高尿毒癥的醫療保障水平“帶有標志性”。陳竺坦言,尿毒癥的治療有比較有效的方法,但對保障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如果搞了幾年醫改,像這樣的帶有標志性的病都解決不了,很難說醫改是成功的。
對此,郭玉芬表示完全贊同:“現在從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在甘肅,縣一級醫院完全能夠處理。問題還是出在錢上。光靠社會募捐和慈善事業,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應該由政府加大救助和扶持力度。”她說,自己也在人大代表團會議上呼吁,希望政府對這部分弱勢群體和困難家庭的救助政策能夠盡快落實。
應建立統一的救助機制
在呼吁盡快為弱勢群體提供大病保障的同時,郭玉芬還要向相關部門建言,注重相關管理措施的跟進,既要約束政府行政部門,又要管住醫療機構,更要讓患者受益。不能“只投錢,不管理”,否則大筆投入失控,最終受損的還是老百姓。
她還建議,建立一個統一的機制和平臺,以改變現在社會救助“九龍治水”的現狀。這一觀點得到了同在甘肅省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王慶粉的贊同。
王慶粉說,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針對城鄉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涉及民政、勞動、工會、扶貧、殘聯等多個部門和單位。由于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政策和制度相互銜接不夠順暢。特別是救助主體多元化,既有民政、司法等政府部門,又有總工會、慈善組織等群眾組織和社會團體,這種多頭管理的情況使得各種救助資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導致重復救助或救助遺漏。
救助機制不順暢,部門配合不夠有力,阻礙了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王慶粉表示,她將向全國人大提出建議,盡快促使建立多部門統一協作的救助機制。
預 告
下一次是健康報的“熟人”——老鄭的故事。去年,本報曾經持續呼吁關注農民工職業病患者,并幫助老鄭獲得了救治。現仍在康復中的老鄭希望“患者獲得救助不再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