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訊:5月9日,自治區衛生廳召開全區醫療衛生系統視頻會議,啟動“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的“三好一滿意”活動。先診療后結算、醫療檢驗結果互認等七項“服務好”措施頗具看點,今年將在各級醫院推廣。
亮點一:探索“先診療后結算”模式
現狀:“看病像跑場”是許多患者的共同感受。先掛號,再到診室找醫生,醫生通常會開些檢查項目,患者得馬上到收費處交了檢查費,才能奔赴檢查室。拿到檢驗結果要第一時間趕回診室,讓醫生根據結果開處方,接下來還有再次交費和跑藥房等程序。
解讀:自治區衛生廳醫政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醫院的急診病人中,現在已經基本做到先診療后結算,但是卻存在部分病人治好后“逃單”的現象,所以在門診和住院病人中難以照搬這樣的模式。
根據衛生部的意見,現在提出的先診療后結算模式,實際上是預付費制,就是病人在看病時,可以先預繳押金,不必在接受每項診療服務時單獨繳費,等所有診療過程結束后再統一結算。
衛生部已經在全國的部分醫院開展了先診療后結算試點工作。試點醫院根據不同科室、不同人群、不同病種的門診次均費用,對常見病種制定了預存押金“指導價”,如上呼吸道感染最低預存50元,急性腸胃炎最低預存100元等。廣西醫療機構會結合這些經驗,探索符合本地情況的先診療后結算模式。
亮點二:推進醫療檢驗結果互認
現狀:上哪兒看病是患者的自由,“這家不行看那家”是常事,但在這家花錢做的檢查,到了那家可就不認了,即使是同樣的檢查,也得花錢再做一次。小到乙肝病毒檢測,大到CT、核磁共振,都得讓患者再次“出血”。
解讀:早在2006年,廣西衛生部門就出臺了《醫療機構間醫學影像檢驗、醫學檢驗互認工作的實施意見》,互認的范圍分為臨床檢查和醫學影像兩大類。在全區三級醫院之間、同一地區二級醫院之間、二級與三級醫院之間實行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結果相互認可。
據介紹,這項工作實施起來卻遇到了一些問題,如因病情變化,已有的檢查結果難以提供參考價值;各醫院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檢查結果又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難以實現共享。因此這項意在減輕患者負擔的措施沒能很好地實施起來。
目前,自治區衛生廳正在著手制定醫療機構間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的具體細則,并將于近日公布,針對實施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細化和規范,使這項便民措施更具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