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訊:近日曝出的肯德基“豆漿門”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由于缺少鮮豆漿和沖調豆漿的國家安全標準,豆漿這種中國人飲用了近兩千年的“植物牛奶”也成了“安全可疑食品”。專家呼吁,為豆漿這樣的傳統食品制定適應現代技術要求的食品安全標準刻不容緩。
豆漿中的貓膩
8月2日,記者來到北京北五環外的某大型超市。據促銷員介紹,自從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豆漿的銷量一直不錯。
正在挑選豆漿的何阿姨告訴記者,相比牛奶來說,她就更喜歡喝豆漿。而一旁的李小姐正猶豫是買牛奶還是買豆漿:“原來我一直喝牛奶,后來有的牛奶出了問題,我才改喝豆漿,心想豆漿制作簡單、原料便宜,應該不會有假。誰想到肯德基的豆漿是用豆粉沖出來的,而且還聽說鮮豆漿沒有食品標準,所以我很猶豫。”最終在店員的推薦下,李小姐選擇了買臺豆漿機,“自己買豆子自己做,雖然費點事,但這樣終歸安全有保證”。
“目前,我國現有的《速溶豆粉和豆奶粉GB/T 18738-2006》對豆粉的原料、營養成分含量、食品添加劑成分、微生物總量等都做出了要求,如果肯德基使用的是符合標準的豆粉沖調豆漿,食品安全應沒有問題,但是由于沒有沖調豆漿的標準,豆漿在沖調濃度上會存在差異,其所含的營養含量也就大有變化的空間。同樣1包豆粉可以泡5杯豆漿,也可以泡出8杯,但此杯與彼杯的營養含量就不一樣了。”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說。
作坊生產有隱患
隨后,記者又走訪了超市附近的3家農貿市場,市場中售賣豆腐的店家里大多都有售現磨豆漿,熱騰騰的豆漿被裝在一個個長條形的塑料袋內出售。
在一家作坊門口記者看到,有3個工人在嗡嗡響的電風扇下工作。工人們穿的白背心已經泛黃,幾乎被汗水浸濕透。熱騰騰的豆腐和豆漿就在他們的手上生產出來。在制作豆腐的機器旁,可以看到地面上流淌著污水,污水旁邊的架子上就堆放著原料大豆,還有幾只蒼蠅在附近盤旋。一個小姑娘一邊和工人聊著天,一邊用塑料袋分裝豆漿,并熟練地將長條塑料袋口打結包裝。
當記者詢問豆漿的衛生是否有保證時,老板回答,他們的豆漿都是剛磨出來的,絕對沒有添加任何化學物質。“剛做出來的豆漿不可能有細菌的,肯定是最新鮮、最好的,每天都要賣上百袋呢。”
至于塑料袋包裝熱豆漿是否安全、豆漿制作是否需要有標準,老板則表示不清楚。一位正在購買豆漿的顧客聽見記者與老板的問答之后,改變主意決定還是買豆漿機回家自制豆漿。
無標準何來監管
記者在超市購買的某品牌豆漿外包裝袋上看到,該品牌的豆漿執行的產品標準號為Q/ESEDB005。經多方查詢,記者終于在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網站上查到了該標準,該標準是北京市企業的產品標準。再經艱難查找,記者又找到了一個名為《植物蛋白飲料豆奶(豆漿)和豆奶飲料 QB/T 2132—2008》的輕工行業標準。該標準僅規定了豆奶(豆漿)和豆奶飲料的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和標簽、包裝、運輸、貯存,對原料來源、生產工藝等都沒有提及。
董金獅說,僅僅這樣一個輕工業的推薦標準是遠遠不夠的。同時,一些小加工廠和小作坊的現磨豆漿,無論是其營養成分還是安全性都讓人擔憂。為豆漿制定一個食品標準是當務之急。食品標準必須包括原料及添加劑使用、生產工藝流程、生產環境管理、生產人員健康狀況和產品檢驗5個方面的內容。
董金獅說:“我國目前的豆漿制作和銷售市場并不規范,相較于豆粉沖泡問題,鮮豆漿的小加工廠和小作坊問題更加突出。由于缺少標準,對豆漿的食品安全監管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