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牽手小醫院:是推進上下聯動、雙向轉診,還是與之爭利?
“過去,醫院改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前,像闌尾炎、膽囊炎、疝氣等手術,我們外科醫生都做的,連較復雜的內鏡微創手術也做得比較多。大醫院看不上這些‘小兒科’,而在我們這里是個寶。”徐州市一家社區醫院的郝醫生告訴記者,如今改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后,這些手術都不準做了,要轉到上級集團醫院去做。
“由于許多手術不讓做,現在門診量下降不少。”徐州市云龍區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向記者介紹,與往年同期比,醫院收入下降了1/2,門診量下降了20%,住院病人更是下降了50%。過去兩個外科病區,現在不得不關閉了一個,產科干脆取消了。
近日記者在基層采訪發現,這種現象,不僅在蘇北有,在蘇中、蘇南也不少見。南京市一家三甲大醫院一口氣在市內外結盟了10多家社區醫院,遍布蘇南蘇北。鎮江市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他們是二級醫院,門診量、手術量、住院量都還可以。醫改后加入醫療集團,因為有大醫院專家來坐診,門診量雖然有所上升,但去年住院手術量下降了14.7%;過去一年能接生800多個孩子,現在只有300個,那500個都轉到大醫院去生了。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大醫院進軍基層,與社區醫院“結盟”,對社區醫院進行扶持幫助,這是好事,“但不能借政府給予社區醫療的優惠政策,只顧發展自己,過多地搶占基層醫療市場。”
大醫院與小醫院爭利確實存在,小醫院上轉的并非都是疑難雜癥,去年全省基層醫院上轉到三級大醫院的病人6.2萬多人次,而大醫院下轉到基層的只有8000人次。
據省衛生廳參與醫改的有關人士介紹,“大小醫院上下聯動、雙向轉診,用大醫院的技術、骨干帶動小醫院的業務能力,社區醫院滿足百姓基本醫療需求和維護公眾健康,而大醫院專看疑難雜癥”的政策,出發點非常好,可有的地方“把經念歪了”,這是始料未及的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淪為大醫院的門診部,弊端顯而易見;基層醫生動手能力變弱,過去社區能解決的常見病、多發病,如今要轉到大醫院去,反而加重了百姓“看病難”狀況。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過去作為獨立建制醫院,人事、財務、基建等都是獨立的,而加盟到大醫院集團后,社區醫院的自主權大為減弱,買設備、進人才、發展業務,都要看大醫院“臉色”行事,而大醫院卻往往注重優先發展一些效益好、賺錢快的科室。從一些地區看,大醫院派往社區的醫生,則很多是面臨升職稱不得不到基層鍛煉的年輕醫生,對“上下聯動、雙向轉診”沒有多少幫助與推動。
專家說,社區醫生的角色定位是“家庭醫生”,轄區內有多少人,哪些人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哪家孩子需要提醒打預防針,甚至哪家老人因與媳婦吵架心情不爽等瑣事,都要管。一句話,社區醫生對居民的健康管理從心理到生理、從出生到死亡樣樣都要管。大醫院派往社區醫院的醫生卻“輪換”得如同走馬觀花,“不可能也根本做不到‘家庭醫生’這一點。”
據省衛生廳基婦處有關負責人介紹,社區醫院淪為大醫院的門診部,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沒有負起責任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辦的,是百姓最基本的醫療需求和健康服務,社區醫院不以經營為主,而應由政府托底。有的地方因財政困難等原因,卻把社區醫院該盡的責任讓大醫院“代勞”了,這一做法不符合醫改的方向。今后將針對這一新出現的問題研究對策,加以引導規范。
“大醫院搶占社區醫院的飯碗,從長遠來看是兩敗俱傷。”負責人指出,一是大醫院缺乏長期投入的動力,因為社衛中心提供的是基本的公益性服務,與大醫院不一樣,經營不是其根本任務,醫療收入彌補不了大醫院的投入。二是政府對大小醫院的功能定位不同,財政投入不同,由大醫院投資辦的社衛中心很有可能享受不到一些優惠政策。結果是大醫院想賺的錢沒賺到,社衛中心該發展的也沒發展好。
專家認為,醫改提出的“上下聯動、大小醫院雙向轉診”目標,目的是方便患者就醫。它應該是一個網絡,而不是大醫院辦社區機構形成的“一對一”模式。大醫院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目前存在的問題看,難以擺脫“壟斷”區域患者之嫌,這種“壟斷”會使患者的自主選擇權受限,還會導致上轉醫院的收費和診療水平與患者經濟收入、病情診斷不相符的狀況,長遠來看,會進一步加劇百姓看病難看病貴。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地方政府負起責任來——承擔百姓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由政府主辦,應實行人事、財務、設備三獨立。
(《新華日報》2011-08-11 記者: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