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訊:最新出版的國際環境學科重要期刊《環境監測》雜志在線發表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陳建民教授領銜的課題組的成果論文,揭示了霧水中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分布規律及源解析,結果表明,大霧中致癌物主要為多環芳烴,且其雨前雨后的濃度相差近500倍。該論文以課題組成員李想博士為第一作者,被選為雜志當期的封面重點推薦論文之一。
據介紹,在城市高污染條件下發生的霧,污染物溶于霧水中,加劇了污染程度,易導致各種呼吸道疾病發生。至今,有關霧化學及其有機污染貢獻方面,一直缺少定量化的研究方法。
課題組通過自行設計的霧水收集器對上海地區的霧水進行了收集,運用霧監測儀對霧過程進行了全程觀測,發現在上海市區采集到的霧水,大多顏色較深,存在污染。霧水中可檢測到多種致癌致畸物——多環芳烴,其總量在0.03~6.67微克/升范圍內,該濃度值與國內外其他已有基礎數據的地區相比偏高。通過對霧水中多環芳烴等有機物污染物進行富集提取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人員得出了多環芳烴等有機物污染物在霧過程中的分布規律。
課題組還針對霧—雨過程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霧雨沉降作用確實能降低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但是由于上海市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大,加之起霧或下雨的時候空氣濕度大,大氣層較為穩定,水平對流和垂直對流都比較弱,這種情況會導致污染物在空氣中短時間內大量聚集,污染加重,且極易演變成災害性霧霾天氣。研究為我國控制化石燃料及汽車尾氣排放的發展戰略,以及降低大霧帶來的危害提供了科學依據。
小知識:霧,又稱接近地面的云,是近地面空氣達到飽和時水汽在氣溶膠粒子上凝結(或凝華) 為水滴(或冰晶),而使能見距離降低到1000米以內的天氣現象。
閱讀下一篇
衛生部陳竺:基本藥物質量標準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