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綜合消息 12月24日,國家質檢總局網站發布17類產品國家監督抽查結果,兩種牛奶被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其中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10月18日生產的純牛奶黃曲霉毒素M1實測值為1.2微克/千克,超過0.5微克/千克國標限值的140%。蒙牛公司隨即承認這一事實并公開道歉。
對蒙牛這樣的大企業而言,“但愿這是百密一疏”。昨天,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在其微博上評論說。
致癌物或因飼料帶入牛奶
黃曲霉毒素主要是黃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謝產物,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I類致癌物。至今已分離出的黃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多種,在天然食物中以黃曲霉毒素B1最為多見,危害性也最強,而此次牛奶檢測超標的黃曲霉毒素M1屬于黃曲霉毒素B1的代謝產物。
牛奶里怎么會檢出致癌物?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北京友誼醫院臨床營養師顧中一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次蒙牛牛奶中黃曲霉毒素超標應該跟飼料不合格有關。奶牛食用含有大量黃曲霉毒素的飼草與飼料,超過奶牛本身的解毒功能,于是,飼草與飼料中無法解毒的黃曲霉毒素B1轉化為牛奶中的黃曲霉毒素M1。
據顧中一介紹,受存儲環境影響,谷物很容易出現黃曲霉毒素污染,尤其是玉米和花生。因此目前各國對飼料中的黃曲霉毒素B1、牛奶中的黃曲霉毒素M1都有限量規定,而不是要求完全不可檢出。
資料顯示,黃曲霉毒素被動物食用后,一部分會蓄積在動物體內,另外一部分則會轉化到乳汁和尿液中,轉化率一般為3.45%~11.39%。為保證牛奶中的黃曲霉毒素M1不超過限量值0.5微克/千克,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飼料中的黃曲霉毒素B1不得超過30微克/千克。我國國標《飼料衛生標準》(GB13078-2001)對飼料中黃曲霉毒素限量要求更嚴格,黃曲霉毒素B1允許量為10微克/千克。但據報道,在實地調查中,科學家發現其超標現象相當嚴重。
顧中一表示,黃曲霉毒素M1一旦產生很難消除,因為它對光、熱和酸都比較穩定。目前牛奶常見的3種消毒方法——巴氏消毒法、高溫快速巴氏消毒、超高溫滅菌都對它無可奈何。因此,最根本的辦法還是預防奶牛食用染毒飼料。
是百密一疏還是質控缺陷
根據蒙牛公司網站介紹,該公司有一套嚴格的質量控制和檢驗體系:原奶通過先進設備擠奶低溫儲存,到工廠后先進行質量檢驗,包括感官、氣味、理化、微生物等,合格的才能進入生產環節。“生產線上的每一包牛奶都要經過9道工序、36個監控點、105項指標檢測,只要有一個檢測項目不合格,整批產品都不允許上市。”
如此嚴格的質控程序為何仍出現牛奶致癌物超標事件?截至記者發稿時,蒙牛公司對此并沒有給出明確說明,而負責產品監督抽檢的國家質檢總局也沒有公布調查結論。“蒙牛黃曲霉毒素跟雙匯“瘦肉精”很相似:問題出在原料上,但企業沒有保證原料合格。作為常規檢測項目,蒙牛居然沒有自檢出來,說明其生產和質控存在重大缺陷。”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評論說。
12月26日下午,某門戶網站專門為此事件開設微博訪談,業內人士指出,在國家對食品安全監管如此嚴格的大背景下,前有雙匯、后有蒙牛,大企業仍頻頻出現食品污染物超標事件,再次提示:僅靠嚴格的監管并不能保證食品安全。真正安全的食品是企業依靠自身嚴格管理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按規程生產出來的。
業內人士建議,考慮到大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監管部門應以此事為切入點,公開相關調查結果和處罰措施,進一步展示政府處理食品安全問題的決心和信心;涉事企業應及時向社會發布導致牛奶致癌物超標的具體原因、質量管理漏洞和整改措施,以挽回公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