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綜合報道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完善,器官移植技術已經成為成熟的治療技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我國國家器官移植管理條例和器官移植準入制度相繼實施,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相繼建立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的全國注冊登記系統,全國器官移植技術得到進一步規范,并取得初步的成效。
“作為終末期器官衰竭病人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器官移植目前在我國每年能夠挽救近1萬人的生命。”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日前在“臟器移植術后監測和數據網絡高峰論壇”上指出。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健康的需求不斷提高。人體器官的巨大需求與可用性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直接導致全球性器官犯罪率的直線上升。面對這一系列危機,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器官移植學會、國際捐獻與獲取學會近年來頻繁召集各國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商榷解決方案。
為了達到黃潔夫副部長提出的在世界器官移植舞臺上顯示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的目標,更好的配合衛生部醫管司加強全國器官移植規范管理,我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解放軍第309醫院和無錫市人民醫院聯合舉辦了“臟器移植監測和數據網絡論壇”。
黃潔夫副部長首先從國家層面,以全球視角闡述了中國器官移植的發展方向和面臨的挑戰;鄭樹森院士全面介紹了中國器官移植的現狀及未來發展;香港大學范上達院士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從循證醫學角度分享了肝臟移植受者長期存活的因素。
據了解,為了規范器官來源,保證我國器官移植事業健康持續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和器官移植領域科學家,為我國器官捐獻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建立和實施了國家器官移植監督管理規劃,確立了全國163家移植資質醫院,頒布中國器管移植臨床指南和建立中國臟器移植科學注冊網絡系統。
器官移植術后病人的長期存活率是反映一個國家和每個中心移植手術和管理水平的硬指標。為更好實施全國注冊登記系統,提高我國移植患者的遠期療效和生活質量,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院長胡盛壽教授,香港大學王海波教授、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沈中陽教授、解放軍第309醫院石炳毅教授、無錫市人民醫院陳靜瑜教授等在論壇上介紹了我國臟器移植術后監測和數據網絡方面最新進展和各自的經驗。與會專家對中國器官移植最緊迫的問題,如心臟死亡器官捐獻、器官分配和移植網絡監測進行了熱烈討論。
與會專家認為,“臟器移植術后監測和數據網絡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促進了我國移植專家的交流和互相學習,推動了我國器官移植領域的合作和共同進步,促進了我國移植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