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意見》提出,以破除以藥補醫為關鍵環節,以改革補償機制和落實醫院自主經營管理權為切入點,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價格機制、支付制度、采購機制、監管機制等綜合改革;加強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能力建設,統籌縣域醫療衛生體系發展,力爭使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在全國選擇300個左右縣(市)作為改革試點。試點縣(市)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制訂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力爭2013年上半年總結評估,形成基本路子,為2015年實現縣級醫院階段性改革目標打好基礎。
多措并舉改革補償機制
《意見》提出,在試點縣級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將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3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2個渠道。醫院由此減少的合理收入,通過調整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予以補償。醫療技術服務收費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政策范圍。
《意見》指出,改革補償機制要多措并舉。
一是發揮醫療保險的補償和控費作用。縮小醫保基金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與實際報銷比例的差距;推行總額預付和按病種、按人頭、按服務單元等付費方式,加強總額控制;醫保支付政策進一步向基層傾斜,促進分級診療制度形成。
二是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原則,降低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價格,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合理提高中醫和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診療、護理、手術等項目價格。
三是規范藥品采購供應。堅持質量優先、價格合理的原則,建立藥品(含高值醫用耗材)量價掛鉤、招采合一的集中招標采購機制。
四是落實和完善政府投入政策。禁止縣級醫院舉債建設。
提高人員經費支出比例
《意見》就醫務人員關心的身份、待遇和職業發展等提出具體要求。
一要創新編制和崗位管理。科學合理確定人員編制,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編制備案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自主確定崗位,并逐步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
二要深化用人機制改革。落實縣級醫院用人自主權,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逐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醫務人員養老等社會保障服務社會化;完善衛生人才職稱評定標準,突出臨床技能考核。
三要完善醫院內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健全以服務質量、數量和患者滿意度為核心的內部分配機制,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同工同酬,體現技術服務價值;收入分配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干、作出突出貢獻等人員傾斜,適當拉開差距;提高醫院人員經費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醫務人員待遇水平;嚴禁把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醫院的藥品和檢查收入掛鉤。
縣衛生局負責人不得兼任院長
《意見》提出,落實醫院自主經營管理權,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一要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人不得兼任縣級醫院領導職務;明確縣級醫院舉辦主體,探索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決策監督機構;建立院長負責制。
二要完善績效考核。建立以公益性質和運行效率為核心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體系;把控制醫療費用、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效率,以及社會滿意度等作為主要量化考核指標;考核結果與院長任免、獎懲和醫院財政補助、醫院總體工資水平等掛鉤。
三要優化內部運行管理。鼓勵探索建立醫療和行政相互分工協作的運行管理機制。
適當放寬醫療技術準入
一要做好醫療機構的規劃建設。在每個縣(市)重點辦好1所~2所縣級醫院(含中醫醫院),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至少有一所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
二要提高技術服務水平。近期重點加強重癥監護、血液透析、新生兒、病理、傳染、急救、職業病防治和精神衛生及近三年縣外轉診率排名前4位的病種所在臨床專業科室的建設;適當放寬二類、三類相對成熟技術的機構準入條件。
三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引導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生到縣級醫院就業;建立城市三級醫院向縣級醫院輪換派駐醫師和管理人員制度并加強考核;探索在縣級醫院設立特崗,引進急需高層次人才,合理確定財政補助標準,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
四要加強信息化建設。發展面向農村基層及邊遠地區的遠程診療系統。
五要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促進中醫藥進基層、進農村。
六要開展便民惠民服務。實行預約掛號,優化服務流程,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實行醫保費用即時結算;完善患者投訴機制,加強醫患溝通。
《意見》強調,縣級醫院要發揮縣域龍頭和醫療中心作用,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幫扶指導和人員培訓,探索建立縣級醫院向鄉鎮衛生院輪換派駐院長和骨干醫師制度,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