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衛生頻道: 11月22日下午4點10分,17歲的廣東省英德市女孩吳華靜被推送進手術室,陸續摘除機器,靠特殊的人工膜肺維持基本臟器功能,心跳停止。晚上9點30分,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與進行器官移植的醫生環繞在女孩遺體前,低頭為消逝的青春默哀。之后,華靜的器官給了最需要的人。(11月25日《京華時報》)
自愿捐獻器官,有著超越文化觀念、生命價值的意義,閃耀著純潔人性的光輝。所以,17歲女孩吳華靜的遺愿是美好而崇高的,本是不幸罹難的青春,帶給唏噓之余更多的感動,讓不逝的青春以精神的形式存留在人間。與此同時,華靜器官捐獻因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的到來,更令人關注。黃潔夫與進行器官移植醫生一起,在她的遺體前默哀,給予死者以禮崇,并親自主刀,替她完成遺愿。此外,吳華靜作為廣東地區的器官捐獻者,她的名字將會刻在廣東省紅十字會的器官移植者紀念碑上。在完成相關手續后,醫院還將盡快組織一場追悼儀式。
善待捐獻者,給捐獻者以最高的禮遇,無疑會讓器官捐獻的公益更具神圣感。今年3月,“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總結會”,公布啟動兩年的人體器官捐獻試點“成果”:全國完成器官捐獻207例,共捐獻大器官546個,挽救540余名垂危的生命。這個結果與中國每年有約150萬的病人需要器官移植的數字相比,用杯水車薪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造成我國器官捐獻困局的因素很復雜,既有文化觀念與倫理價值的影響,也有器官捐獻社會信任的制約。相比較而言,文化與倫理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而獲取捐贈器官的社會信任則可以用環境來迅速確立。比如,給予每個捐獻者同樣的禮崇,既是對捐獻者價值的肯定以及親屬最大的撫慰,同時也是對社會最大程度的正相激勵。給予每個捐獻者同樣的尊重,一方面需要建立統一規范的禮儀程序、紀念方式,給予捐獻者最高的尊重;另一方面要賦予捐獻者親屬以足夠的知情權與監督權,增強捐獻器官的取得與使用的透明度,維護捐獻者的權益。此外,接受器官捐獻的慈善機構,也應關注捐獻者家屬的現實困難,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必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