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報道:技術服務齊頭并進 榮譽掌聲實至名歸
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新聞 焦海波 報道:隨著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整體搬遷規劃藍圖正式面世,未來五年,徐州市醫療資源布局將發生巨大改變。
根據徐州市政府城市建設規劃,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將搬遷至銅山區。搬遷后的市一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綜合性醫院,整體占地面積達14.7萬平方米(約210畝),是徐州市單院規模最大的醫院。總建筑面積28.5萬平方米,共設置床位2000張,承擔著本市和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的醫療救治任務。
搬遷新址后,徐州市的傳統醫療資源分布格局將被重新劃分,以往醫院單一集中在市區、交通不便、看病來回奔波等問題得以有效解決,不論是市中心還是市區周邊患者,都可以更加便捷的到達就診地點,享受更加貼心的醫療服務。
管理創新 建立科學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2011-2015年是市一院“十二五”規劃發展期,在此期間,醫院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按照時間節點推進醫院整體搬遷工作,將醫院建設成為一所環境優美、設備先進、功能齊全、流程合理的現代化醫院。
根據三級甲等醫院標準細則,按照創建三級甲等醫院的實施步驟嚴格要求在完成整體搬遷、建成現代化三級甲等醫院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規范管理。
加強綜合目標管理責任制。根據三級甲等醫院標準及衛生局要求,對全院臨床科室和部門進行綜合目標管理考核,結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將根據上級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導意見,完成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及聘用。
加強綜合治理及平安醫院創建工作。要進一步強化安全意識,實行行政、醫療和消防安全工作管理責任制,完善治安防控體系及醫療糾紛處置體系,對重點環節、重點崗位抓苗頭、抓隱患、抓典型、抓重點、抓整改、抓獎懲。
上圖: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病房大樓效果圖。
質量提升 打造醫療技術與人才高地
醫療質量的根本保障,是醫療技術和人才隊伍。近年來,市一院在開展“醫療質量管理年”、“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中,加強組織領導,突出管理、質量、服務、安全,創造濃厚的活動氛圍。多年來,醫院的技術力量在不斷發展壯大,每年平均搶救急危重病人6000余例,搶救成功率92%。根據三級甲等醫院科室與技術標準要求不斷完善。近年來,在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醫院整體實力不斷攀升,技術力量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同時,市一院牢牢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大力實施人才強院戰略。注重培養現有人才和引進高層次人才,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鼓勵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業務骨干繼續深造。從2011年以來醫院先后獲得一批省衛生廳國際交流支撐計劃項目并出國研修,多名職工攻讀在職博士學位。承辦國家、省、市繼續教育項目60余項,引進博士、碩士60名。在十二五規劃末,該院將達到博士生30名,碩士生160名的目標。
近年來,醫院立足于牢抓醫療質量,對核心制度執行進行嚴格落實與督導,把完善危重病人管理措施、提高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加強圍手術期病人管理、落實三級醫師查房制度(尤其是科主任查房)與病歷討論制度作為醫療質量保障重點。醫院明確科主任是第一責任人,實行責任追究,確保核心制度落實到位。
專科提檔 建設省市重點專(學)科群
近年來,該院不斷加快省、市重點專(學)科創建步伐,根據三級甲等醫院專(學)科建設標準,結合醫院實際,重點打造省市重點專(學)科群。
該院通過引進學科帶頭人、完善技術項目、積極開展科研課題,把眼科做為創建省級重點學科目標,把口腔科、神經內科、呼吸科、腎內科、皮膚科做為省級重點專科創建目標,擇優申報,重點幫扶,獎懲兌現。其它專科則全部參與市級重點專科的創建,力爭建設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專科4個,新增市級重點學(專)科3-5個,培育優勢學科2-3個。
開設特色專科,拓展業務范圍,通過申報省級眼科診療中心、建立癲癇病診療中心、斜弱視診療中心、泌尿外科診療中心等特色專科拓展業務范圍,提高專科知名度。加強腎內科省級腹膜透析指導中心、腦血管病研究所的管理,發揮帶動與輻射作用。
與此同時,針對科室發展不均衡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發展計劃,把外科領域的發展作為專業發展重點,明確目標,制定措施。
近年來,醫院迎來專科建設全面提檔升級的良好時機。呼吸科、腎內科、整形外科、婦產科、內分泌科等20個科室被評為市級重點專科。獲批21項徐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獲江蘇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3項,江蘇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引進二等獎一項,徐州市醫學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徐州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5篇,淮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個人獲省、市科技獎5項。
服務深化 打造品牌形象高地
一封封感謝信、一面面錦旗,都是患者對醫院的肯定。自去年開展“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讓我們從細節做起”主題活動以來,醫院緊緊圍繞活動主題,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措施,將細節服務貫穿到醫療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一致稱贊。
醫院將“三好一滿意”、“雙爭雙創”、“創先爭優”、“服務明星”等評選活動與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將優質服務貫穿于每一個細節之中:禁止醫院職工車輛在院內停放,讓車位給患者;門診服務臺實行全方位無假日服務,主動為患者提供小物件寄存和失物招領;為病人精心設計的天氣預報電子屏,提醒病人及時增減衣服,注意健康……每一個細微的服務亮點,都讓患者感覺到溫馨、舒適。
醫院不斷完善志愿者隊伍建設,成立“博士義診團”,先后組織院內志愿者開展了捐獻造血干細胞、慰問鄉村留守兒童、健康鄉村行、獻血救人等志愿者主題活動,組織社會招募的志愿者在門診從事導醫、咨詢等志愿服務活動,方便病人就醫。
開展下基層義診咨詢活動。不斷培養醫院職工的奉獻精神和服務社會能力。同時積極支援基層衛生工作,加大對社區衛生的支援力度。與5家社區服務中心簽定了緊密協作構建社區衛生聯合體協議,發揮自身醫療資源優勢,幫助開展相應的醫療項目,建立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派資深專家到社區坐診,在人才、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
開展惠民利民項目,發揮醫院開展公益事業的優良傳統。做好“明天計劃”、“防盲治盲”、“微笑列車”等公益事業,滿足群眾及社會管理需求;同時加大對駕駛員體檢中心、法醫門診、急救120分站、市感染管理質控中心、抗癌協會、豐縣中醫院、銅山區中醫院等聯合項目的管理,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部門,充分發揮它們對醫院品牌的影響和提升作用。
作風改進 提升員工歸屬感和榮譽感
在黨委的帶領下,全院干部職工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和中央“八項”規定。落實黨員承諾踐諾制度,增強領導班子及全院黨員干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大力支持想干事、能干事的優秀干部,在堅持原則、依法辦事的前提下,給他們提供寬松的成長環境。
在改變干部的考核測評模式的基礎上,重在考核干部的工作作風和管理能力,在庸、懶、散和推諉扯皮,消極對抗,蠱惑群眾方面了解群眾評價,并向本人反饋,以糾正缺陷和不足,達到成熟成長的目的,提升醫院的整體形象和廣大職工的自豪感。
加強醫院文化建設,,通過建設文化長廊,編印文化手冊、員工手冊、干部教育讀本、院報和醫院信息摘報,承載醫院文化建設的主旨內涵,不斷提升醫院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