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一些醫院的負債高達85%,藥品加成高達48%,每6位門診患者就有一位被收治住院,醫院和醫生淪為藥企和器械企業的“推銷員”。而這些怪象的背后,有醫院盲目擴張帶來的運行壓力,也有不合理內部機制導致的逐利現象。
內蒙古自治區2014年醫院全成本核算監測報告日前出爐,這是該自治區自2013年實施醫院全成本核算以來的第二份醫院全成本核算報告。此次核算共設40個監測點,比2013年度增加了6個,涵蓋自治區所有的公立醫院類型。
醫院長期負債 嚴重影響公益性
內蒙古自治區的醫院全成本核算指標包括醫師與床位比例、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資產負債率、年診療人次、衛生材料占醫療成本比例等33個主要指標。
“醫院的政策性虧損是多少?平均住院日是多少?藥占比是多少?有了醫院的全成本核算與分析,我們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兒,才好對癥下藥。”內蒙古自治區衛生計生委財務處楊廣澤說。
此次監測報告顯示,40家醫院均存在長期負債問題。自治區2家綜合醫院平均每院負債11.6億元,盟(市)綜合醫院平均每院負債3.9億元,旗(縣)綜合醫院平均每院負債7000多萬元。資產負債率大部分在40%~50%。
“沉重的債務負擔會促使醫院追求利益最大化,背離公益性,因此該政府承擔的一定要承擔起來,比如醫院建設和大型設備的購置。”楊廣澤說。此次報告提出,希望各地按照“發展靠政府,運行靠收費”的思路發展建設醫療機構,嚴格禁止醫院舉債搞基本建設和購置大型設備,要科學配置醫院床位和人員,降低運行成本,杜絕浪費。對醫院已經形成的債務要明確債務主體,按照“誰舉債,誰化債”的原則,結合醫院的經營狀況,列入政府債務預算管理,逐年化解。
過度醫療是事實 控費需建新機制
在醫院全成本核算中,“年出院人數比年門診量”這個指標是該自治區獨有的。比如,監測醫院多數是20名門診患者中有1人住院,其中1家醫院是每6名門診患者有1人住院,說明這家醫院存在過度醫療問題,而長期數據將更能說明問題。
從監測結果看,自治區醫院門診次均費用比上年增加13元,盟(市)醫院增加29元,旗(縣)醫院增加3元。出院患者次均費用自治區級醫院、盟(市)醫院、旗(縣)醫院分別比上年增加367元、648元和119元。
為什么費用會明顯上升?分析發現,門診費用的上升,客觀上是由于醫療設備越來越多、檢查化驗項目越來越多,主觀上是由于醫院的激勵機制刺激一些醫生過度醫療。
該自治區衛生計生委認為,醫保和衛生主管部門要以降低次均費用為抓手,給各醫院核定次均費用指標,其上漲幅度不高于當地CPI上漲指標,并將其列入對公立醫院年度考核目標。考核結果與核撥經費、核定醫保總額控制指標掛鉤,倒逼醫院改革內部運行機制,取消個人收入與科室收入掛鉤的激勵機制,制止大處方、過度檢查,以工作量和服務質量為主建立新的績效分配機制。
開單提成仍存在 績效考核還得改
對2014年平均每位職工年工資收入的監測數據顯示,自治區、盟(市)、旗(縣)分別為13.34萬元、8.67萬元、5.95萬元,比上年分別增加了8400元、9000元、1400元。2014年,政府沒有出臺基本工資調整政策,醫療服務價格也并未調整,人員收入的增加主要緣于績效工資增加。
監測了解到,在醫院內部績效管理上,獎金的發放沒有與收入完全脫鉤,有的醫院甚至存在開單提成現象。(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報告建議,推動醫院內部運行機制改革。“不是不讓醫務人員漲工資,而是把真正能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的績效漲上來。醫務性收入比例越高,醫務人員拿到的績效就應越高,也就是醫療技術的含金量高,收入就高。”楊廣澤說。
收支構成不合理 以藥補醫要割斷
監測數據顯示,在醫院收入中,藥品收入占37%左右,耗材收入占10%以上,財政補助收入占6%左右,醫務性收入只占40%左右。在支出中,藥品和耗材占業務支出的比例為55%左右,人員支出占33%左右。說明醫院50%以上的收支活動是藥品和耗材,銷售利潤用于彌補醫療成本支出。醫院賣的藥品和耗材越多,醫院的利潤越大,醫藥費用就越高。這種機制使得醫院成為藥品、耗材生產企業的“銷售員”。
報告認為,要徹底切斷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與藥品耗材的利益聯系,調整和理順醫療服務價格,使醫院的藥品耗材、檢查化驗、診察護理、手術治療4大項收入更加科學合理。藥品、耗材的直接費用比重要降到30%左右,檢查化驗、診察護理、手術治療等醫務性收入提高到70%左右,從而提高醫療收入的含金量。
“全成本核算的重要意義在于使用,管理部門要運用成本核算的成果來制定或調整政策,醫院要用全成本核算來促進自身的精細化管理。全成本核算的優越性,長期看來會更明顯。”楊廣澤說。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