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信息:壽命是大自然給予每個人的一筆時間存款,沒有人知道確切的余額,但長壽無疑是人類對生命的最美好愿望。近日,江蘇省民政廳公布的“十大壽星”中,徐州獨占6位,最“年輕”的也有112歲了,一時成為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
據了解,其實在江蘇省“老壽星”中,近幾年徐州入選人數一直最多,2012年全省“十大壽星”徐州占7位,2013年占6位,目前全省最長壽老人杜建英老人為徐州市銅山區大許鎮人,今年已經114歲了。家住在泉山區吳莊社區的邢葉氏老人去年去世時117歲,曾連續多年蟬聯江蘇省最長壽老人,創下全省最長壽記錄。徐州這座獨具魅力的長壽之城,呈現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老年群體規模大。作為老工業基地,徐州市區在全省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4年底,全市80歲以上老年人口近31萬人,占老年人口比例達17.5%、高于全省2.2個百分點,目前全市城鄉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6.3歲,比全國高2.8歲,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80歲。二是老齡化進程快。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由2000年105萬增加至2014年的173萬,百歲以上老人由187人增加至618人,“十二五”以來,全市老年人口每年凈增10萬人左右,預計到今年底全市人口老齡化率將比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三是百歲以上老人占比高。去年底,徐州市百歲以上老人總數位居江蘇省第2位,占全市總人口比例超過6/10萬,基本達到“長壽之鄉”7/10萬的評定標準。作為一個千萬人口大市,百歲以上老人達到這么高的占比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
根據專家研究,長壽老人有六個方面的共性規律:一是心態平和,凡事順其自然;二是粗茶淡飯,生活簡樸;三是勤勞好動,終身勞作;四是子女孝順,家庭和睦;五是居住地環境、水質和氣候宜人;六是遺傳因素,家族長壽。徐州地處黃淮地區中部,地形以平原為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布,物產豐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自然環境十分適宜人居。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座歷經千年滄桑的古城,何以成為眾人羨慕的養生福地?又帶給了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的人們哪些長壽基因密碼呢?
養生健身傳統的現代傳承讓生活方式更科學
徐州歷史悠久,為華夏九州之一,作為地域名稱最早出現于《尚書·禹貢》中,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翻閱歷史,這里發生過大大小小近500場戰爭,塑造了尚武強身的傳統,現存的漢畫像石中就有對摔跤、狩獵、武術栩栩如生的刻繪。而徐州人津津樂道的是一個叫彭祖的養生老者,據《楚辭·天問》,彭祖善調雉羹,得到帝堯賞識,受封于大彭,教民以“導引術”養生,相傳活了880歲(換算成今天的紀年法,約145歲),一直被中國人視為養生第一人、氣功第一人、烹飪第一人。
今天的彭祖不但存在于各類古書典籍之中,存在于人們口口相傳的記憶里,還存在于徐州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中,存在于徐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位于徐州市區南郊的彭祖園,彭祖樓巍然聳立,彭祖像慈祥偉岸,在大彭氏國遺址上重修的彭祖墓、彭祖廟、彭祖井等景觀,成為中外游客的好去處。近年來,徐州市大力發掘弘揚彭祖文化,連續多年舉辦彭祖伏羊節,結合現代養生理念,開發適合當代人飲食習慣的彭祖宴,演化出獨具徐州特色的飲食文化。
據專家研究,彭祖養生文化的核心是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節制貪欲、調節情緒,使人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從而達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家住康居小區的李宗氏老人今年106歲,她每天起居飲食都非常有規律,天不亮就起床,早上有用紅棗碾碎熬茶的飲用習慣,愛吃素菜,口味偏清淡,同時老人心靈手巧,裁剪、縫紉、剪紙、插花、紡布都不在話下,老人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粗茶淡飯、簡單是福”。
徐州人歷來有健身、運動的傳統,這里是全國聞名的“武術之鄉”、體育之鄉,百姓“骨子里”喜歡鍛煉運動,已有30名運動員73次獲得世界冠軍、40人80次獲得亞洲冠軍。新時期,底蘊深厚的養生文化演化成“我運動我健身我快樂”的全民健身理念。每天晚上,華燈初上,家住人才家園的陳秋英已早早做好準備參加集體健步走活動。雖年過五旬,隊伍中的她卻健步如飛。“我已經堅持近一年了,明顯感覺體質好了很多。”像陳秋英這樣喜歡健步走的市民越來越多,他們在集體健步走中走出了健康、走出了文明、走出了友誼。
特別是徐州以舉辦第十八屆省運會為契機,2013年起在全市啟動開展“全民健身年”活動,推動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比翼齊飛”,努力把徐州打造成為熱愛運動、熱愛生命、熱愛健康的城市,讓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快樂工作”、“舞動鄉村”、“幸福社區”、“陽光校園”、“武鄉徐州”五大健身計劃在全市城鄉群眾中深入開展,一些上班族、年輕人等原來鍛煉較少的人群也加入到健身隊伍中來,“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成為群眾的自覺追求。在城市居民小區和農村社區,隨處可見健身器材、健身步道和健身小廣場。目前全市2100多個行政村、500多個社區居委會都建有健身點,體育社團組織不斷向基層延伸覆蓋,體育總會建到鎮(街道),各行政村(社區)都有健身組織,晨晚練點達到4360個,各級各類老年活動場所達1255個,70%的鎮(街道)及95%的村(社區)成立了舞蹈隊、秧歌隊、健身舞隊等老年文藝活動團體,城鄉老年體育人口已達56%,文玩、手鏈、甩鞭、書法、書畫、養鳥、釣魚等健康養生運動已融入到城鄉居民日常生活中。
送上門的民生保障讓關愛就在身邊
“當你老了,頭發花白,睡意昏沉,爐火旁打盹……”葉芝的這首《當你老了》描寫了老年人詩意的生活狀態。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卻往往是骨感的。生活拮據,身體病弱,行動不便,身邊無人照料……面對銀發浪潮,養老已成為家庭、社會和政府一個繞不過去的沉重話題。徐州自2009年起即推廣居家養老模式,5年間,全市累計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1825個、城市小型托老所43個、農村老年關愛之家120個、虛擬養老院7個,增加養老床位4300張,項目總投資超過2億元,主城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政府每年投資數百萬元為貧困老人購買服務,898多支為老志愿服務團隊活躍在幾乎每一個社區,初步建成了覆蓋城鄉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
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呼喚新的養老模式,一些社區開始摸著石頭過河。位于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橋南頭社區創建了全市首家“虛擬養老院”,通過網絡將養老服務延伸到老人家中。“只要撥打一個電話,我們有專人24小時值班接聽,為老人安排服務。”該社區負責人介紹,社區為70歲以上的老人都配備了老年手機,他們可以享受到包含家政服務、醫療保健、物業維修、人文關懷、娛樂學習、應急救助等6大類50余項內容的上門服務。資源整合帶來的便利,細致貼心的服務,讓橋南頭社區的老人們紛紛“點贊”。78歲的孤寡老人鄭云霞說,“現在走到哪兒都帶著手機,這樣覺得心里踏實,需要什么隨時能找到人”。
最近,又一種養老創新模式應運而生。徐州市首家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店在風華園社區啟動,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出發,提供多樣化、多層次居家養老服務,成為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學”的樂園。在2000多平米的中心店,老人可以和朋友們一起唱歌跳舞、讀書寫字、理療按摩、上網學習、打拳下棋、交友旅游、健康咨詢,還可以尋求各種家政服務。
不斷改善的醫療衛生條件,為老人健康長壽提供了“保險箱”。目前徐州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620個,病床46213張,其中三級醫院達16家,居淮海經濟區城市首位和江蘇省第二位,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還有5所大型醫院正在實施新建遷建工程,建成后將新增病床近8000張。徐州市還積極加強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加強交流合作,成立徐州市“守護健康高級醫學專家會診咨詢服務中心”,通過邀請專家來徐、遠程醫療、聯系預約等多種方式,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精準化診療服務,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
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12年起,徐州市累計投入近1億元,對3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提檔升級,重點解決業務用房和裝備問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質優價廉的醫療服務,初步建立起“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健康進家庭”的醫療服務新模式。特別是針對高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需求,積極探索醫療機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推廣應用適合老年人健康需求的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目前市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絕大多數衛生室(服務站)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基本滿足居家養老對中醫藥的需求。今年75歲的蔣志友老人身患高血壓、糖尿病、腦梗塞、冠心病等多種疾病,老人說“2011年以前,一難受就去住院,經濟上實在吃不消,去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門給安排了‘家庭病床’,每次兩個月、自費不到300元,其余醫保都報銷。”
在資金投入方面,徐州市更是舍得投入真金白銀,已連續7年將惠老項目列入全市為民辦實事計劃,每年都有重點地為老年人做幾件實事好事,解決的都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實際難題。從2009年起,農村70歲以上老年人參加新農合個人繳費由市、縣兩級財政全額埋單,為全國地級市首創。參加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老年人醫保范圍內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80%和70%,新農合參保老年人住院費用政策性補償率達到81.3%,門診補償率超過46.6%。家住銀湖小區的李偉老人真切地說,“現在的日子是唱著過。除了退休金,每個月還可以領到二三百元的尊老金,“看病基本可以報銷,坐公交車、逛公園都免費,每兩年政府還為我們這些65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
“一城青山半城湖”讓市民盡享生態福利
世界衛生組織曾公布,在一個人的健康比例中,自然環境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先決條件。我國的一些長壽之鄉大多位于山清水秀、風景怡人的地方,也印證了這一點。
深秋的徐州,青山疊嶂,層林盡染。拾西村居民孫進東領著孫子像往常一樣來到九里湖生態濕地公園。這塊按照地理位置被稱作“東湖”的新景區,原來是一片采煤塌陷地。如今,占地800畝的九里湖生態濕地公園水質澄澈,波光瀲滟,亭臺廊榭依水為伴,五彩花木相映其間。和老孫一起可以享受這些美景的還有居住在附近的1萬多居民,他們的住房因瀕臨九里湖,被前來游玩的市民戲稱是“湖景房”。老孫曾圍著九里湖景區慢跑過一次,一圈下來需要45分鐘。“不感覺累,你說奇怪不?兩邊全是景,而且不重樣。”這僅是徐州生態變遷的一個美麗剪影。近年來,徐州市積極順應百姓“求富、求變、求綠、求美”的強烈期盼,深入實施“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路更暢”、“城更靚”五大行動計劃,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2%、居全省第一,市區綠化覆蓋率達43%,功能區三類以上水體占比達76.6%,市區湖泊均達到可以游泳標準,成功創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今年將再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美麗徐州成為響當當的城市名片,人民日報曾頭版頭條以《一城青山半城湖》為題報道了徐州生態文明新貌。
徐州本色天成,環城72座山巒連綿起伏,9條河流穿城而過,7個湖泊交相輝映。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放鶴亭記》中寫道,“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但作為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造成徐州歷史上生態欠賬較多。近年來,徐州市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中之重,先后實施兩輪“進軍荒山行動”,累計投資7億多元、完成荒山綠化13萬畝,在全國開創了“石頭縫里繡出森林城市”的成功范例。高標準建設精品園林,市區公園全部實現敞園開放,修復了燕子樓、放鶴亭、張山人故居、云龍書院等人文景觀,全市300畝以上大型園林超過30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近17平方米,生態環境建設成為市民最滿意的民生工程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對環境污染行為堅決說“不”。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 組建“守望家園”生態文明基金會和志愿者隊伍,實行環境污染“第三方監督”,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工程,近年來先后關閉或搬遷85家水泥企業,完成市區熱電整合替代工程,大型火電機組脫硫率超過95%,徹底關停了66家煤炭、建材小碼頭企業,推動了全市污染排放量持續下降。今年前8個月,徐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優良的天數為158天,優良率65.02%,其中8月份優良率100%,是長三角地區唯一進入全市前十的城市。
在加大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的同時,通過實施村莊環境整治,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提升,已成功創建“三星級康居鄉村”70個,省級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試點村20個。在道教祖師張道陵的祖籍豐縣,范樓鎮是遠近聞名的“長壽鎮”,目前全鎮有80歲以上老人1486人,其中百歲以上老人12人。家住在耿莊村的王戴氏老人,今年105歲了,老人平時喜歡栽花種草,住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凈凈,老人說“現在村里都通上了水泥路,家前屋后都給種了花草樹木,還有專門的保潔員,環境好了,心情更敞亮了”。
徐州在生態再造上創造了一個個奇跡,一座“山水相依,南秀北雄”的城市呈現在世人面前。1100毫米左右的年降水量,接近長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呈現出北方城市少有的臨水生態。用國家氣候中心專家的話說,就是“等于把徐州城向南遷址八百里”。而“見縫插綠”“破墻透綠”、“顯山露水”、“進軍荒山”等園林綠化專有詞匯,對平民百姓來說也不是什么陌生的新詞。
在當地風景最美的云龍湖邊,年過七旬的趙紹錦老人照例又來到湖邊散步,“這里的環境好得很,真的不比杭州西湖差。”老人指著湖光山色的美景,不無自豪地說。
“有情有義”的人文情懷讓尊老盡孝蔚然成風
《論語·雍也》篇說,“仁者壽”,是說仁者懷著一顆仁愛之心,擁有一份好的心情,因而能夠家庭和睦、老人長壽。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這里民風淳樸厚道,孝風濃厚,“孔子傳道”、“陵母訓子”等發生在徐州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楚人重情,齊魯尚義”,獨特的歷史、區位和文化熏陶,使“有情有義”成為徐州人文精神最深厚的積淀和最鮮明的標識。
徐州的歷史名人燦若星河,而最為人知的是劉邦、項羽這兩個蓋世英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善良的徐州人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對這兩個曠世男子漢都給予了足夠的尊重。至今,歌風臺、泗水亭、斬蛇溝、拔劍泉、漢王城等地,與劉邦相關的故事被徐州父老廣為傳唱;而2000多年來,代代徐州人修葺項羽馬放南山的地方——“戲馬臺”,供世人瞻仰。
“百事孝為先”。 早在商周秦漢時期,中國人就提倡全社會尊老敬老并世代傳承下來,幾千年來“孝”成為維系社會、家庭和諧的最基本要求。新的歷史時期,徐州市深入實施“舞動漢風”工程,加快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情重義、包容大度這一漢風的精神內核,正滋養著人們敬老孝親的社會風尚。徐州連續多年推出“徐州孝星”評選,宣揚新時代的“孝文化”,并在各類選舉推選中把“孝順”作為基本的入選條件,社區鄰里之間廣泛開展“好媳婦”、“孝老愛親”等評選,新沂市邵店鎮陳堰村自辦的“孝道競賽”延續了28年,在村民心中匯聚成了一股強勁的孝親洪流。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近年來,徐州大力培育發展“好人文化”,通過建設好人園、成立好人基金,強化“好人得好評、有好報、過上好日子”的鮮明導向和機制保障,使爭做好人在彭城大地蔚然成風。在身邊好人的榜樣感召下,“草根好人”越來越多,徐州已有上萬市民登上好人榜,其中上百人當選“中國好人”和“江蘇好人”,26年如一日贍養癱瘓在床婆婆的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張公蘭、25年情系三位“母親”的張玲興、捐腎救母的“全國最美孝心少年”邵帥等,更是其中的典范,早已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群眾爭相效仿的時代楷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愛徐州、慈善之都的感召,吸引了全社會對善行義舉的熱情參與。徐州已連續8年舉辦慈善晚會,累計募捐3.47億元,救助困難群眾35萬多人次,通過“愛心助殘”、“愛心助孤”、“愛心助老”等特色救助活動,更多孤殘老人、空巢老人等得到了及時救助。
對這座城市人文情懷品格的不懈堅守和傳承弘揚,換來了家庭和睦、與人為善的和諧風氣,換來了尊老敬老、孝順長輩的社會氛圍,換來了“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精彩夕陽紅。
家住在邳州市新河鎮龍化村的王鵬啟和孔廣英老人是目前江蘇省唯一的一對百歲夫妻,老兩口相濡以沫,攜手走過83個年頭,如今已是五世同堂。他們一起經歷了戰爭、饑荒、動蕩,卻從來沒有改變對生活的樂觀態度,生活中碰到拌個嘴、意見不一致時,王鵬啟老人就會出去溜達一會兒,回來后所有不快就云開霧散了。老人說,“有話好好說、有事多商量、相互諒解、相互包容”是他們健康長壽的最大秘訣。
“人能活到一百歲不容易,我們能照顧年過百歲的母親,更是我們的福氣啊!”家住在奎山社區的孝星李敏說,他作為102歲老人的兒子,那種珍惜和感恩的心情,溢于言表。“有父親在,不管我們多大了,還覺得自己是個孩子。”蘇電社區82歲的朱思鳳兄弟姐妹7人,平時經常聚在一起,每個人都是發自內心地向今年103歲的父親朱廣新行孝。
105歲的張紹堂老人,從小在私塾讀書,19歲就到圖書館工作,做了10年的圖書管理員,一輩子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80歲那年老人開始自學書法,每天堅持寫,20多年下來作品超過了幾千張。就在今年,張紹堂老人還出版了一部名為《徐州十三韻》的書,老人說,作為徐州人,他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徐州的優秀地方文化,提及自己的長壽秘訣,老人總結了八個字,那就是“老有所學、知足常樂”。
源遠流長的養生傳統,鑄就了這座長壽之城的底色;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夯實了這座長壽之城的根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滋養了這座長壽之城的生命;淹沒無聞的凡人孝舉,書寫著這座長壽之城的不老神話。或許,這就是這座城市的長壽“基因密碼”吧!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