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據新華社消息,我國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癥狀已經消退,病情明顯好轉,患者已處于恢復期。與患者密切接觸的相關人員無相關癥狀。
寨卡已入國門,我們該怎么辦?有消滅寨卡的“必殺技”嗎?
親戚提醒+醫生警覺=患者“落網”
“能發現這個病例還是很幸運的。”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對健康報記者說,內地首發病例從委內瑞拉歸國后,出現了發熱、皮疹、肌肉酸痛等癥狀,但并不明顯。他的親戚是一名醫生,在得知這一情況后認為有可能是登革熱,建議患者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醫生根據他的旅行史也認為有可能是登革熱,在依次排查了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后,患者最終被確證感染了寨卡病毒。”高福說。
“之所以說幸運,因為寨卡的發病癥狀并不明顯,缺少特異性。”高福說,“這也是入關時未被發現的原因之一。”此外,寨卡與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疾病的癥狀極為相似,不易分辨,更為重要的是,寨卡病毒的血癥期較短,僅為3天-10天,“一旦錯過了這個時間段,試劑檢測將顯示為陰性。”高福說。患者來到醫院時實際上已經度過了癥狀最為嚴重的階段,處于自愈期,“如果不是有親戚的提醒加之醫務人員的警覺,這個病例很可能就溜走了。”
“可以說,內地首發病例是自投羅網的。”高福說,但他同時強調,“正因為醫生警覺,才會建議患者做寨卡病毒的檢測。這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有必要進一步加強主動發現患者的工作,確保不出現漏網之魚”。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表示,目前中國疾控中心已將寨卡病毒檢測試劑下發至全國31個省(市、區),并完成對當地疾控人員的培訓工作。
尚無需隔離疫區歸國人員
寨卡已入國門,是否有必要對疫區歸國人員實施醫學隔離,以堵住源頭?
王宇說,雖然存在人際傳播的可能,但均屬極端個例,并不具備流行病學意義,因此“沒有必要對歸國人員采取隔離措施。”高福也認為,每天來往南美的人員眾多,不具備實施醫學隔離的可行性。
此次寨卡之所以引起全球關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它與新生兒小頭癥之間存在關聯。
“有相關性,但尚無直接證據,這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孕婦感染寨卡病毒與新生兒小頭癥之間關系作出的判斷。”王宇說。
高福認為,從臨床證據上看,確實難以認定二者的關系。首先,不可能做這樣的人體實驗,而動物實驗進展速度緩慢。此外,寨卡與黃熱病、登革熱在血清學上存在交叉反應,沒有特異性,認定存在難度。
“這時,就需要現場流行病學的幫忙,也就是現場采集大量數據。目前美國疾控中心已經派人到巴西開展工作。”高福呼吁,我國也應像防控埃博拉病毒那樣,派出專業的疾控人員到現場采集第一手資料,這對今后的研究來說非常重要。
重點“盯好”白紋伊蚊
在此前的報道中,除了寨卡這個主角,被重復最多的兩個“配角”就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對于二者的區別,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副主任倪大新表示,在我國,埃及伊蚊的活動范圍僅限于海南等沿海地區,而白紋伊蚊則北至遼寧、南至廣東,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并且它有很強的抗寒能力,是過去20年間全球擴散速度最快的100種物種之一。
大家所熟知的登革熱主要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負責傳播,而登革熱與寨卡均屬黃病毒科,因此白紋伊蚊極有可能具備傳播寨卡的能力,但目前巴西等疫情較重的南美國家都是由埃及伊蚊進行傳播,如果我國也是如此,那么影響將大大降低。
但高福表示,非洲的寨卡病毒并非由埃及伊蚊傳播,而是當地“盛產”的非洲伊蚊,2007年國外刊登的一篇文獻顯示,在非洲伊蚊體內觀察到了寨卡病毒,因此白紋伊蚊很可能會傳播寨卡病毒,必須加強監測。“好消息是,目前,我國的白紋伊蚊中并未發現寨卡病毒。”高福說。
抓住愛國衛生這個“傳家寶”
此前有媒體報道,廣東曾試驗一種名為“絕育蚊子”的雄性白紋伊蚊,將這種經過生物處理的蚊子釋放到自然界中并與雌性蚊子交配,交配后的下一代將不會孵化產卵,從而達到降低蚊蟲數量的目的。
對此,王宇認為,生物防控的方式是一種新嘗試,效果也不錯,但目前還僅僅處于試驗階段,尚不具備大規模應用的條件,“目前還是要依靠清潔有積水的盆罐、清理衛生死角等愛國衛生運動時期使用的‘傳統武器’來消除蚊蟲孳生地,這些方法既可靠也有效。”王宇說。
王宇表示,伊蚊在水缸、水盆、輪胎、花盆、花瓶等積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積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蟲孳生地可以預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發生疫情的地區要穿長袖衣褲,在身體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驅蚊劑或蚊帳、防蚊網等,防止蚊蟲叮咬。
是否會像埃博拉威脅全世界?
最近在南美洲等地流行的寨卡病毒,是否會像埃博拉病毒那樣威脅全世界?據新華社消息,美國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近日對此給出否定答案,指出兩種病毒在傳播方式與健康影響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歐內斯特在例行發布會上說,埃博拉病毒引發的出血熱是一種致死性疾病,而寨卡病毒對孕婦或計劃懷孕的女性最危險,對健康成年人“基本上相當于一種輕度、非致死版本的登革熱”,其常見癥狀包括輕度發熱、紅疹與結膜炎等。
寨卡病毒通常經蚊子叮咬傳播,引起寨卡熱,癥狀與登革熱相似,包括發熱、紅疹、頭痛、關節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膿性結膜炎等。這種病毒源于非洲,2014年首次在巴西被發現,目前尚無針對該病毒的疫苗和有效治療手段。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