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通過視頻和患者進行交流。
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信息:8月2日上午8點30分,泉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譚華來到辦公室,剛打開視頻接收器,就收到家住關莊組團小區家庭病床患者景維平家發來的視頻請求。接收后,譚華詳細聽了患者家屬關于患者病情的介紹并提出治療意見……
這是泉山區推出的全市首張“互聯網+家庭病床”的一個鏡頭,它的出現讓社區醫生和患者之間“面對面”方便交流成為現實。
2014年推出“家庭病床”服務
泉山區委、區政府高度關注百姓健康,2013年即把“健康惠民”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全區民生重點工程,并不斷創新機制,加大投入,深化服務,推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全面發展。目前,全區建成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形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
2014年,泉山區推出“家庭病床”服務,包括癱瘓在床等十一類適合在家庭進行檢查治療、行動不便或生活不能自理、到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確有困難、需要經常上門系統治療的患者可以申請建立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的護理是社區醫生的工作職責之一,以泉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該中心服務16個居委會約10萬人口,服務范圍分六個片區,每個片區對應一個醫療團隊。每個醫療團隊配備5名醫護人員,每周下社區一次,每次7個小時以上……
這串數字串起了泉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生的服務范圍和運行規律,15個社區服務中心大同小異。除此之外,社區醫生還有正常的門診。因此,她們一周一天半的休息時間很難休夠天數。
不斷創新發展
2014年推出的“家庭病床”服務,是政府為了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身體健康而實施的一項創新舉措,深受百姓歡迎。2015年底,泉山區委、區政府在此基礎上,提出“互聯網+家庭病床”建設,要實現讓社區醫生和患者之間能夠面對面方便交流的目的。
“能和患者進行面對面交流,首先是為我們的工作節省了時間,不用再在路上奔波,節約的時間可以干更多的事情,緩解了醫務人員緊張問題;其次,通過視頻就能面對面了解患者病情,能‘望’能‘問’,效果和我們到家里是一樣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醫護人員有限的情況下,能隨時了解、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
“再譬如,有些患者遇到對藥品使用說明不清楚等問題,以往都是打電話問,有時候說半天都說不清楚。現在,這種問題就可以通過和我們視頻解決,這比在電話里說半天都說不清楚要強許多。”
譚華介紹,實現“互聯網+家庭病床”的家庭還配備了自身就帶網絡流量的血糖儀和血壓儀,患者每天自己測量血糖、血壓,然后就可以自動上傳數據,同時對檢測數據能起到記錄的作用。
在家庭病床患者景維平家里,景維平的妻子趙阿姨熟練地操作她的智能手機,演示她和家庭醫生視頻的過程,“點擊‘關愛泉山’APP,里面有個‘視頻咨詢’功能鍵,點開后就可以了,就這么簡單。”趙阿姨表示,能和醫生視頻對話,老百姓更安心了。
本月開始全面推行
在不斷創新機制、不斷深化服務的“健康惠民”工作中,泉山區“互聯網+家庭病床”服務在試點的基礎上,計劃本月開始在全區全面推行。
泉山區衛計委分管負責人介紹,“互聯網+家庭病床”是個好舉措,但全面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忽略自帶網絡流量的血糖儀和血壓儀不計,視頻咨詢要求家里必須能上網,而且還得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全區605張在住家庭病床患者家中,并非所有家庭都有網絡。”
“其次,醫護人員習慣于傳統的醫療方式,對這種新醫療方式的精確掌握能力還需要提高。我們要求,實施‘互聯網+家庭病床’的患者必須經過面對面的首診,社區醫生對患者的情況必須熟悉,畢竟患病不能單了解病情,還要對患者的生活環境、心理狀況進行分析。”
該負責人介紹,對于實施“互聯網+家庭病床”的患者,醫護人員必須手把手地教會他們操作,如果因為年齡大學不會或者身體原因沒法操作,有家人的就教患者的家人,沒有家人或病情發生變化的,則嚴格按照要求繼續隨訪。
2015年底,泉山區提出“互聯網+家庭病床”建設;
2016年上半年,“互聯網+家庭病床”在泉山、泰山南、西苑、和平四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我市首張“互聯網+家庭病床”推出;
2016年8月份開始,“互聯網+家庭病床”在泉山區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鋪開。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