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天使風采:穿上白大褂,就是一名神圣的救死扶傷的醫生,哪怕只是一名小小的村醫。今年68歲的共產黨員紀鳳銀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然而他退而不休,依然在村衛生室第一線忙碌著。50年來他堅守在小村莊,用生命守衛生命。
“秀才”當上“赤腳醫生”
紀鳳銀是睢寧縣姚集鎮石碑村人,1964年初中畢業后,他因家境貧寒無法繼續讀高中而輟學返鄉務農。在那個年代,他是村中難得的“秀才”。姐姐、哥哥、弟弟、祖母和父親因病相繼去世,這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于是他決心學醫。從1966年開始,他便成為生產隊里的一名衛生員,亦稱“赤腳醫生”。
那時候,村里只有一位80多歲的老醫生武為珍,紀鳳銀便拜在其門下。為了治病救人,在學習針灸時他以身試針,用自己的身體練習認穴。“第一次向內關穴試針時,施針的手止不住哆嗦,結果一下針整條胳膊瞬間酥麻。”回憶往事,紀鳳銀歷歷在目。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堅持在自己身上試針、認穴,先后用壞了20多套銀針,渾身都是扎針的痕跡。
之后紀鳳銀又多次到市里和縣里參加醫學培訓,豐富、提高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現在,紀鳳銀給人看病時,只要輕輕一摸,就能找準穴位。就這樣,無論是白天黑夜,或是酷暑嚴寒,他總是身挎一個小藥箱,憑借“一根銀針、一把草藥”穿梭在鄉間給父老鄉親看病送藥。
治病救人,他堅守衛生室50年。有46年黨齡的紀鳳銀已經記不清救過了多少人,記不清為多少孤、寡、危、重病人送醫、送藥上門,記不清陪護多少身患重病的鄉親走完人生旅程。
2008年秋收季節,村民武家良家在給幫工的鄰里做飯時,誤用桐油炒了菜,導致9人中毒。對這一突發事件,紀鳳銀一邊現場緊急搶救,一邊與上級衛生部門聯系,一天一夜沒合眼、沒喝一口水,直到最后一名中毒者康復回家,他才感覺到饑腸轆轆。紀鳳銀還曾在秋冬之際,天天風雨無阻地給肺結核患者程新文上門送藥,看服下肚,使得程新文康復后和鄉親們共同致富……
一天天,一年年,紀鳳銀始終堅定信念,在最基層的鄉村衛生室崗位上為全村的鄉親們診病治療,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雪絮飛揚,只要一聲招呼或者一個電話,紀鳳銀都會在最短時間內上門為患者診治。
妙手仁心 為村民墊付15萬元醫藥費
村里的老人吳云英說:“幾十年來,紀鳳銀都是隨叫隨到,看完病就走,連口水都不喝,更不肯在病人家里吃飯,一點都不愿意給別人添麻煩。”鄉親們清楚,紀鳳銀為他們解決了太多麻煩。每次行醫時碰上家里有困難的鄉親,紀鳳銀都會主動為他們墊付醫藥費。
1986年,村民韓光文患尿毒癥找紀鳳銀診治,盡管韓光文當時家徒四壁、生活困難,但紀鳳銀仍然連續為他掛了204瓶兌藥鹽水,使韓光文的病情得到階段性穩定。這期間有人善意地提醒紀鳳銀說:“他光掛水沒有錢,你這醫院想開倒閉嗎?”紀鳳銀卻堅持己見:“我作為醫生該盡的職責必須盡到,對病人怠慢就是失職失責,無論他有錢沒錢,我該治療還得治療。”就這樣,到韓光文病逝時總共欠了2000多元錢的藥費,當時收入低微的紀鳳銀用兩年時間才把這筆賬還清。2001年冬,一名河南的流浪者游蕩到石碑村,突發高燒不省人事,紀鳳銀得知后,義無反顧地為其精心治療,并免除全部藥費300多元。
紀鳳銀有一本粗略記下的欠賬本,幾十年間,他為病人墊付的藥費已超過15萬元。紀鳳銀說,他家在村里算不上富裕,但是看到更困難的群眾,他唯有幫一把才心安。
心系患者 他積勞成疾累倒在衛生室
紀鳳銀為工作常常忙得一天只吃一頓飯,長期的勞累和吃飯不準時使他患上了十二指腸潰瘍。1976年,由于治療肺結核病人時不懂得自我防護,紀鳳銀被傳染上肺結核病,胸腔積水。此后,他的身體一直都不好,從家到村衛生室雖然只有短短的2里多路,他卻要歇上十多次。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常年的勞累奔走,紀鳳銀會經常感覺到體力不支。2010年除夕晚上,為整理全村一年的新農合報銷情況,紀鳳銀獨自一人在衛生室加班。此時,衛生室送來了一位把花生米塞進鼻孔的小孩兒,在成功取出花生米后,他自己卻因連續工作過度疲勞暈倒在醫療室門口。第二天一早,得到消息的村民們紛紛趕到十多里外的鎮衛生院看望紀醫生,直到他轉危為安。
50年來,紀鳳銀所在的石碑村衛生室從未出現過因誤診而發生的醫療事故,也從沒有出現過因醫療條件受限不讓患者及時轉院的情況,他從不把金錢利益看得很重。
說到鄉間事,談起鄉村醫生這份職業,紀鳳銀總有萬般感慨。給鄉親們醫好了病痛,內心寬慰;行醫中也碰到不少惱人的事,倍感艱辛。從過去鄉間的泥濘小道到現在平坦的水泥道路,他走過不知多少來回;從過去低矮破舊的茅草屋到現在新農村的農家小樓,總少不了他出出進進的身影。苦在其中,樂在其中。這,就是一名普通鄉村醫生的大風范。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