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天使風采:( 通訊員 趙芃) 近年來,徐州市以打造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為目標,堅持把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內容,著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健康徐州建設,大力弘揚衛生計生職業精神,各方面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為大力弘揚醫療衛生職業精神,激勵全市醫療衛生工作者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溫馨、便捷、優質的健康服務,今年初,徐州市衛生計生委啟動了首屆“醫患同心·感恩有你———我心中的健康使者”十佳醫生、十佳護士評選活動。
首屆雙十佳評選涵蓋市、縣、區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直接為病人和市民服務的一線醫護人員。由各級醫院推薦、經專家委員會評審,推選出20名醫生和20名護士作為十佳候選人,通過網絡展示、綜合評議、組織審定等多種形式,最終選定徐州市首屆十佳醫生和十佳護士人選,于10月下旬進行集中表彰。
何為敬佑生命、救死扶傷?何為甘于奉獻、大愛無疆?讓我們走進“雙十佳”醫護人員的日常工作,看他們勇攀醫學高峰,恪守高尚醫德,全心全意救治病患,不計回報投身醫學事業的真實經歷。

十佳醫生提名獎
姓名:李培華
年齡:58歲
工作單位及職務: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獲獎項目:徐州市首屆“十佳醫生”提名獎
一切從病人的角度出發
在近40年的行醫生涯中,他始終不忘初心,萬事德為先,用真情善意對待每一位病人。他就是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李培華。
1977年,李培華考入徐州醫學院,1982年畢業留校從事耳鼻咽喉工作。之后,他一步步地從住院醫師成長為徐州醫科大學耳鼻咽喉教研室主任、徐醫附院臨床耳鼻咽喉科主任。在日常臨床工作中,李培華牢記“救死扶傷”的本職精神,把病人當親人,一切從病人的角度出發,不開大處方、人情方,看好病的同時,不拿患者的一針一線。他時刻謹記,醫生的付出,工資中已經有足夠的體現,不能迷失了自己的價值方向。
我們都知道,氣管異物算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講起10年前的一個病例,李培華記憶猶新。那是一個夏日,沛縣的一個2歲小孩把異物吞到了氣管里,病情比較復雜,當地醫院處理不了,就用救護車送到了徐醫附院。“當時手術室在老病房樓5號樓的4樓,我們在14樓。我聽到呼叫之后,就從辦公室里往樓外跑,剛跑出辦公室沒幾步,摔倒在地,爬起來沖到手術室,跪倒在地上了,等把孩子的異物取出來,護士發現我跪的那個小墊子上滿是血。這時我才發現新褲子磕破了,膝蓋也破了,左腳疼得走起路來只能單腳跳。”
那次之后,李培華似乎是落下了病根,之后又有兩次,也是因為著急搶救病人扭傷了左腳,現在他的膝蓋上還有10年留下的傷疤。據李培華說,取氣管異物,醫生都是跪著取的。再疼也得跪著取異物,到現在也是跪著取,這樣的姿勢取起來方便。“每次取異物那都是分秒必爭的,幾分鐘取不出來,命也許就沒了,所以我們疼點累點不算什么。”
為了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李培華一直堅持學習新知識、新技術。1987年,他抱病赴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學習頭頸外科,大力開展頭頸手術,包括喉癌的各種根治手術、下咽癌手術、頸段食管癌切除胃帶食管手術等等,許多技術填補了徐州市的技術空白,處于江蘇省先進水平,“水平部分喉切除術”獲得了2005年度江蘇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引進一等獎。
1991年,他在國內首先實施的喉全切除術后利用帶蒂舌骨新喉重建術在省、市電臺、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予以報道,首例患者楊某某手術后25年仍健在。在李培華的帶領下,耳鼻咽喉科得到迅速發展。目前,徐醫附院耳鼻咽喉科是徐州市重點臨床??疲谴T士、博士研究生培養點?,F在每年收治患者6000余人次,年門診量達到10萬多人次,負責淮海經濟區危重患者的救治和會診任務,在蘇魯豫皖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
在李培華的從醫經歷中,他說兩年的援外醫療工作最讓他自豪。1995年,因援外醫療隊的耳鼻咽喉科醫師患病不能赴非洲,臨時指派李培華去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援助2年。事發突然,沒有思想準備,但李培華仍毅然決定完成援外任務。
桑給巴爾絕非電視上非洲大草原給人以無限的想象,那是一片貧瘠的土地,盛行瘧疾、艾滋、埃博拉,沾上哪個病都有致命危險。離鄉背井,遠離親人和朋友,承受著身體和心理的巨大壓力,有的隊員幾乎神經崩潰。就是在如此的環境下,李培華不辜負祖國的重托,兩年期間,大小手術近千例無任何意外發生,受到當地人民的好評,并受到總統的親切接見和盛情招待,所在醫療隊也被評為先進醫療隊。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