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婦幼頻道:據徐州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林麗婭介紹,孕婦發生膽汁淤積時,由于自覺癥狀常不嚴重,治療方法也較局限,因而早期通常不會積極干預。而我國學者近日發表在美國著名期刊《自由基生物與醫學》雜志上的文章提示,早期干預和孕期監測膽酸值非常必要。
新生兒嚴重呼吸衰竭是新生兒死亡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引起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眾多原因中,膽酸誘導的新生兒肺損傷近年來逐漸成為新生兒科醫師不可忽視的臨床問題。
臨床觀察 新生兒肺損傷特征明顯
膽酸誘導的新生兒肺損傷主要發生于母親為中重度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的新生兒,與其他誘因所導致的新生兒急性肺損傷具有一些類似的病理生理及臨床特征。
國內外同行自2008年開始,陸續報道了孕婦患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可增加新生兒肺損傷發病率這一臨床現象。臨床上,我們也發現,當母親患有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時,孕婦血中膽酸水平明顯增高,羊水及胎兒血中膽酸亦相應升高,孕婦血清及羊水膽酸是新生兒肺損傷的高危因素之一。
同時我們注意到,膽酸誘導的新生兒肺損傷也有其特點。盡管其與早產兒因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質不足而導致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在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轉歸方面有相似之處,但膽酸誘導的新生兒肺損傷既可發生在早產兒,亦可發生于足月兒;呼吸衰竭的程度更重,全身炎癥反應更明顯;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效果相對較差等。
研究假設 膽酸誘導了新生兒肺損傷
雖然膽酸誘導新生兒肺損傷這一現象真真切切地存在,但其發病機制卻是個謎。如果找到其發病的分子機制,應該可以幫助臨床防治新生兒呼吸衰竭,提高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搶救成功率。因此,我們以此為切入點做了進一步研究。
徐州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林麗婭說,在仔細分析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相關新生兒肺損傷的臨床特征后,課題組提出了膽酸可能通過誘導肺泡上皮細胞凋亡、減少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而導致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科學假設。
肺泡主要由Ⅰ型和Ⅱ型上皮細胞構成,Ⅱ型上皮細胞是合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主要場所,并可將肺表面活性物質儲存于板層小體,釋放進入肺泡腔,發揮維持肺泡表面張力的生理作用。
研究中,我們首先體外培養了大鼠的肺泡Ⅱ型上皮細胞,隨后在體外觀察膽酸的主要成分之一甘氨鵝脫氧膽酸對肺泡Ⅱ型上皮細胞的毒性作用。實驗結果表明,甘氨鵝脫氧膽酸在稍高于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患者平均血清濃度200μm時,可誘導肺泡Ⅱ型上皮細胞發生依賴于caspase系統的細胞凋亡;而繼續增高濃度,達到重癥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患者血清濃度1000μm時,甘氨鵝脫氧膽酸可以直接誘導細胞壞死,細胞壞死相關的乳酸脫氫酶、ATP等顯著增加,壞死細胞數量也明顯增加。
科研提示 早期積極干預非常必要
上述試驗結果證明,膽酸濃度升高后可對胎肺產生較嚴重的毒性作用,直接誘導細胞發生凋亡或壞死,從而造成肺泡上皮細胞數量減少和功能喪失。通過研究,我們確認膽酸對于肺功能的損傷作用,檢測了膽酸處理后的肺泡上皮細胞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質的能力,發現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濃度顯著減少,說明膽酸可顯著損傷新生兒肺的結構和功能。
反觀臨床,通常孕婦發生膽汁淤積時,對孕婦的影響一般不大,患者自覺癥狀常不嚴重,治療方法也較局限。傳統觀念認為,膽汁淤積只是影響胎兒的心肺功能,或者引起早產,因此一些學者并不主張早期積極干預。我們的研究結果則提示,早期干預和孕期監測膽酸值非常必要。
徐州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林麗婭指出,在研究的基礎上,目前的治療手段(機械通氣以及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對于膽酸引起的新生兒肺損傷有一定效果,但仍不能從根本上治療重癥患者。今后還應進一步研究,以明確細胞死亡與嚴重致死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之間的聯系,在臨床上應考慮細胞治療(如干細胞)或一氧化氮吸入(抗凋亡作用)在新生兒急性肺損傷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