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解熱鎮痛藥很熟悉,在家庭藥箱中幾乎都有阿司匹林,去痛片等藥。對解熱鎮痛藥的不良反應也比較重視,特別是其消化道不良反應,許多人已知道如何預防,譬如飯后服藥,多飲水及適當加服抗酸藥等。然而,對于解熱鎮痛藥的另一潛在不良反應,即腎損害卻了解甚少,本文特向讀者簡介這一不良反應的有關知識。
解熱鎮痛藥的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發揮抗炎、抗風濕和解熱鎮痛作用。但應當看到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對腎血管狀況構成不利,主要表現為腎血管收縮,腎血流減少和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可引起缺血性腎損害,水鈉潴留和高血鉀。如果在臨床上出現上述表現,即可稱之為腎功能衰竭,由于它是由藥物所致,故又稱之為藥物性腎功能衰竭。
資料表明,在全部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中,因解熱鎮痛藥所致者約占7%。學齡兒童、老年人和原有腎臟疾病、高血壓、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的人,使用解熱鎮痛藥引起腎損害的比例較大,特別是學齡兒童(6-12歲)發生率較高,因面應避免濫用解熱鎮痛藥,能少用則不多用,能不用最好不用,更不能隨意聯合應用。
除上述情況外,還有不少患者是因服藥劑量過大或聯合使用解熱鎮痛藥而引起腎損害的,例如1名發熱伴關節疼痛患者,連續服雙氯芬酸鈉達90克后出現少尿、浮腫、腰痛、血尿及血尿素氮升高等急性腎功能衰竭癥狀,經及時停藥并對癥治療方得以康復。又1例頭痛患者服驛乙酰氨基酚后又服雙氯芬酸鈉,于第2日便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癥狀,停藥后癥狀改善。所以,防止本病的關鍵是不能劑量過大,不要聯合應用。如果用藥時間長則應監測尿常規,腎功能和水電解質情況。
總之,合理應用解熱鎮痛藥是重要的,除劑量外,還應注意品種選擇。對學齡兒童,老年人,腎功能不良者,要避免選擇腎毒性的對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保泰松及其衍生物、甲滅酸、氯滅酸等。需要較長時間應用者(超過1周),也應慎用消炎痛,甲滅酸、氯滅酸等。此外,當前有些合成藥中含有解熱鎮痛藥成分,使用前應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其成分及含量,以免誤服而損害腎功能。
解熱鎮痛藥所致腎損害預后大多較好。一來損害性質多為功能性,及時停藥與適當治療(口服糖皮質激素類、利尿藥及進行暫時性血液或腹膜透析)可以完全康復;二來目前解熱鎮痛藥可供選擇的品種較多,對有危險因素的患者,只要避免使用具有腎毒性的藥物并注意小劑量使用,大多是可以預防腎損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