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的診治過程中,需要作許多化驗檢查。按照文中提出的實驗室檢查推薦意見去做,可大大節省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費用。
糖尿病是終身都要治療的疾病,在治療中要經常進行生化監測,以觀察血糖控制情況,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當前,對糖尿病的研究非常活躍,新化驗層出不窮。在糖尿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觀察中,究竟要作哪些檢查?美國的一個專家小組根據循證醫學的觀點,總結了臨床經驗,提出了一個實驗室檢查的推薦意見,可大大節省糖尿病的醫療費用,現介紹給大家參考。
糖尿病的診斷糖尿病診斷的惟一手段是測定血漿葡萄糖濃度,其診斷標準為:1)空腹血漿葡萄糖≥7.0mmol/L。(2)餐后2小時血漿葡萄糖≥11.1mmol/L,或在一天任何時候(不管進食與否)血漿葡萄糖≥11.1mmol/L。如果病人有典型的糖尿病癥狀:多飲、多尿及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又符合上述標準中的任何一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如果病人沒有典型癥狀,需要在隨后的任一天復查一次,結果符合上述任一標準,亦可診斷為糖尿病。
生化監測和治療評價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要經常進行生化監測,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死亡率。
1.自我監測血漿葡萄糖:對于所有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專家推薦用便攜式血糖計自我監測血漿葡萄糖水平,1型糖尿病病人一天至少應測3次,以調節胰島素用量。監測的目標為:(1)達到和維持血糖控制。(2)預防和發現低血糖。(3)避免嚴重高血糖。(4)調節或改變治療方法。
2.無創或最小創傷性血糖分析:自己用便攜式血糖計監測血糖,需從手指采血,每天要扎3針。一周下來,手指全是針眼,許多患者難以接受。因此,科學家們設計出了多種葡萄糖傳感器,植入皮內(微創)或采用無創技術,將它與外部監測器相連接,可隨時監測血糖水平。由于這些新技術臨床應用資料不多,許多特性指標尚未建立,目前暫不推薦用于糖尿病的治療評價。
頁次:[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