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友必須關注足部健康,定期做足部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減少糖尿病足危害,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
足部查體
須除去所有鞋襪、護具、敷料以仔細查看雙足。
視診 外形、腳趾、趾甲,是否存在不正常的擠壓;是否有胼胝,即硬繭;是否有潰瘍;腳的衛生狀況和趾甲的修剪;足部皮膚顏色;是否有腫脹;是否有 因鞋襪造成壓痕和發紅;每個趾間,腳面、腳底、腳后跟是否有皮膚破損、真菌感染。
觸診 用手背放在腳背上滑動,從踝以上緩緩滑至腳趾,感覺有無溫度變化,若感覺足皮膚溫度涼,提示下肢末端缺血,熱則提示有感染;檢查腫脹或水腫;摸足部搏動;測試感覺。
一旦發現有異常應及時與醫生聯系。
糖尿病神經病變檢查
檢查患足感覺缺失的程度。臨床上,通常采用針刺測試痛覺,棉球測試觸覺,音叉測試震動感。其測試結果可因醫生操作手法的差異,不同的執行標準而不同。但以下兩種方法克服了這個問題:
生物震感閾測量儀
用于測量震動感覺。將一個探頭置于患足大趾,使探頭產生震動,并逐漸加大輸出強度,同時指針顯示讀數;受試者一感覺到震動立即告訴操作者,這時讀取記錄讀數。
該儀器可顯示0~50伏特的數值,正常人對震動敏感,測試出的讀數很低;如果受試者的測試結果大于30~40伏特,說明存在著較高神經病變的風險。
單絲法
用于測試壓力感覺。用一根標準化的細絲,以末端接觸足部某處,細絲彎曲時,頂端施加的壓力剛好是10克,故此法又被稱為10克單絲法。如果受試者不能準確說出接觸點位置,則說明其有相當程度的感覺缺失,有發生足部潰瘍的風險。
單絲法具有成本低,結果明確的優點。但前提是,單絲必須校準為10克力。
病友如果生物震感閾測量儀測量讀數大于40伏特,而10克單纖絲不能感知,則說明其有發生足部潰瘍的高度風險。需特別提醒,不能單憑有無疼痛來判斷神經病變性足部潰瘍。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檢查
病友出現跛行或面臨靜息痛(特別是后者),說明其外周血管病變嚴重,有發生缺血性潰瘍的風險。如無上述表現,則需依靠查體,必要時應用儀器檢查。
視診 足部有無發紫、汗毛是否脫失。
觸診 感覺皮膚是否發冷,以確定是否存在外周循環障礙。如足背動脈、脛骨下動脈搏動可以清晰觸到,則血管病變性足部潰瘍風險小。
動脈檢查 對大多數病友來說,視診加觸摸足部動脈就可以評估血管病變潰瘍風險。但當足部動脈搏動非常微弱難以觸知時,則有必要做動脈檢查。
比較容易做的是“踝/臂血壓指數”。
有關步驟如下:
測量上臂血壓(收縮壓),稱為臂壓,為基準值。在腳踝部位測量血壓,稱踝壓,兩邊都量。
計算:踝臂壓力指數=踝壓/臂壓
踝臂壓力指數參考值:
0.9~1.2 正常 血管病變足部潰瘍風險小
0.6~0.9 輕度血管病變 風險中等,檢查其他風險因子
0~0.6 嚴重血管病變 足部潰瘍風險很高
有時踝動脈血管鈣化,使血壓測量值不可靠。這時可測量大腳趾血壓,計算趾 / 臂壓指數,其值小于0.5時提示存在外周血管病變。
超聲波檢查和多普勒雙掃描 用于確認有診斷意義的血管病變,可以顯示血管阻塞部位。
(來源:《糖尿病之友》)
每日精彩推薦>>>
控制高血壓,降壓要達標
中醫辨證女性經期口腔潰瘍
嚼口香糖可防口腔潰瘍
艾滋正由高危人群擴散到一般
大豆蛋白降血脂作用甚微
慢性胃炎與遺傳關系不大
艾滋病病毒源自黑猩猩?
減輕體重能降血壓?
從病例了解胰島素增敏劑
由此進心血管專題 >>> 了解更多糖尿病訊息>>> 由此進入胃病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