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煙導致致命肺癌。(歐洲健康及消費者保護總署發布的海報)
調查顯示廣州老四區年增1500名肺癌患者 吸煙是致癌主因但突然戒煙發病率提高一倍
香港著名藝人黃霑因肺癌復發死亡,媒體和市民一片嘩然,也成胸科專家和市民健康關注的焦點。昨日,記者從廣醫一院、珠江醫院等體檢中心了解到,近兩天來,雖然市民體檢沒有出現“黃效應”,但是前來體檢的人們無一例外地要求做全面的肺部檢查。
黃霑疑術后并發癥死亡
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吳兆紅介紹,黃霑于2001年做了肺部腫瘤手術,當時有媒體稱已經治愈。但是黃霑日前突發昏迷死亡,死得突然,很可能是當初的肺部腫瘤已轉移到腦部導致各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肺癌分為中心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心型為鱗癌和小細胞癌為多,而周圍型以腺癌為多,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部。報道中稱,他的右側肺部有腫瘤,左側肺部有感染,從這些診斷來判斷,可能是因為患上腺癌導致腦部轉移引起并發癥死亡。
市民體檢均要求檢查肺
昨日,記者從廣州各大醫院了解到,香港著名藝人黃霑肺癌復發死亡,市民對肺部健康顯得更加關注。據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體檢中心的主任陳萍介紹,雖然黃霑的死沒有像梅艷芳那樣引來更多的市民做婦檢,但是從體檢人群的要求來看,對肺部健康的關注度明顯高于平時。往常接檢的20~50名的個體市民當中,有小部分人不檢肺,而這兩天,幾乎每一位市民做體檢時,都特別囑咐醫生仔細查肺,且做CT一類的高檔胸透者明顯多于往日。珠江醫院業務拓展部的段主任也介紹,這兩天接待個檢的人數從往常的50人增加到了80人,一個明顯的特點是,檢肺成為了市民的重點,80多名體檢市民無一例外都要求肺檢。
老四區年增1500肺癌患者
據廣醫一院心胸外科的何建行主任介紹,廣東針對肺癌的流行病學調查始于1994年。到2002年底,該項目共對珠海市的3348名無癥狀者做了12369次肺癌CT普查,共發現128個非鈣化結節灶,已證實肺癌患者36人,比例約為1%。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胸外科的吳主任介紹,1994年,全國肺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荔灣區肺癌發病率為千分之三,在全國區一級的發病率中,排名第三。1996年,中山醫系統對荔灣、越秀、東山等老四區的380萬固定人口進行為期3年的追蹤調查發現,每年新增的肺癌患者為1500名,居全國前列。專家認為,肺癌對市民生命的威脅應引起各方足夠重視。
3毫米腫塊可奪人命
何主任說,調查結論表明,早期肺癌及時手術后可能長期存活,而未被發現或漏診的患者,大部分會在6~7年內發生癌細胞轉移直至死亡。
據介紹,由于過去的檢查手段比較落后,儀器只能檢測出2厘米大小的腫瘤,而2厘米大的腫瘤實際上已經是晚期。“現在就不同了,隨著檢測手段的日益先進,儀器已能發現小到3毫米直徑的腫瘤。如果立即治療,治愈率超過85%,而且復發機會很少。”何說,不同類型肺癌惡化的速度有快慢之分,但3毫米直徑的腫瘤如果未能早期診斷,很快就會惡化,最多兩三年就會危及生命。
小資料
哪些人屬肺癌“高危人群”
1.肺癌絕大多數發生在35至75歲間,尤以55至65歲為發病高峰;
2.生活在城市的男性,吸煙大于400年支(每天支數×吸煙年數),年齡大于50歲者;
3.長期接觸易致肺癌的職業因素者;
4.有肺癌或其它惡性腫瘤家族史者;
5.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酗酒,高發城市,長期大氣污染環境下工作者。
預防方法:
應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保持生活環境空氣清新,切勿吸煙及避免吸二手煙。如條件允許,相關的高危人群應定期做肺部CT檢查,若CT胸部平掃發現有小腫物者,應每三個月到半年復查一次。
專家金點子:戒煙應循序漸進
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吳兆紅介紹,有統計數字表明,吸煙是致癌的一個主要方面,且隨著時間越長,發病率越高。但是突然戒煙者在一至四年內的肺癌發病率是吸煙者的一倍。原因有很多種,一是吸煙者本來身體就不好;二是突然戒煙,心理生理上會出現不適應癥;三是戒煙之前就有隱性病癥因素。因此,不少專家在提倡戒煙時,主張每天減量循序漸進的戒煙方式,有利于氣管粘膜的慢慢修復和調理生理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