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是一種遠古已知而相當普遍的疾病。是屬于肝膽郁結兼濕熱內蘊的一類疾患,也是危害健康的常見急腹癥之一。
膽腑功能以疏泄通降為順,若肝膽郁結或中焦濕熱滯結,膽汁疏泄失常,致膽氣郁結久熬成石。
導致膽結石的病因:一是肝氣郁結,情志抑郁?;虮┡瓊?,肝失調達。疏泄不利,氣阻絡痹而致。所以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約四倍,尤以三十五歲至五十五歲者更易罹患。二是肝膽濕熱,外邪內侵,或飲食不調,以致濕熱之邪蘊結于肝膽,使肝膽失于疏泄調條而引起。臺灣生活日漸西化,尤以攝取了高熱量、高膽固醇食品,這些膏梁厚味、油膩炙搏之物,釀濕生熱,造就了膽結石罹患率向西方看齊的原因了。
本病癥狀中的寒熱往來,惡心嘔吐等,均屬少陽膽經證。出現其它消化道的證候,是由于肝氣郁結,侵犯脾胃,脾胃運化障礙所致。如果濕濁停留,郁濕化熱;可以出現黃疸,所謂「瘀熱在里,身必發黃」。
診斷要點
?。保懡Y石有三征,稱為Charcot三征:1.黃疸;2膽絞痛;3.發燒(Charcot fever)。
?。玻\斷上最有利的工具即是腹部超音波,操作簡單、準確性高,有時小至二公厘之 結石亦可查出。
3.X光檢查: I.V.C.或 P.T.C.
4.四"F”:患者多為女姓(Female)、胖子(Fatty)、四十歲以(Forty)及多胎者 (Fertile)。
治療
膽結石的治療,在西醫方面可藉由藥物(溶解結石)、手術(取出結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或飲食療法(控制膽結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蕩法除去結石。
而中醫則根據臨床證狀不同可分濕熱、氣痛、化膿潰瘍、正虛邪陷等四類型:
一、濕熱型(相當于膽總管急性梗阻合并急性感染)
1.主證:起病急劇,右上腹劇痛,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口渴喜飲,高熱,惡寒,身面目黃似橘色。右上腹硬滿拒按(壓痛,反跳痛,肝及膽囊腫大)小便黃濁或短少,大便秘結,糞便灰白色。舌苔黃膩或白膩。脈象弦漓或洪數。
2.治法:疏清肝理氣,清熱利濕、佐以通里攻下?! ?
3.方例:大柴胡湯加減或龍膽瀉肝湯加木香、枳殼、郁金、大黃、茵陳。
二、氣痛型(相當于無明顯梗阻或感染的肝管、膽總管及膽囊結石石及慢性膽囊炎)
1 .主證:右上腹短暫的或輕度的隱鈍痛 ,噯氣,反復發作,伴有口苦咽干,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或食后心窩部不適,或有輕度鞏膜發黃,上腹部輕度或明顯壓痛,小便清利或黃,大便如常。舌苔薄白或凈。脈象弦或弦滑。
2.治法:舒肝理氣。
3.方例:越鞠丸或四逆散加木香、大黃等。
三、化膿潰瘍型(相當于膽石癥并發壞疽性膽囊炎、膽囊積膿、穿孔、急性彌漫性腹膜炎、肝膿腫等)
1.主證:除有濕熱型證候外,尚有寒熱往來,神昏譫語,持續腹痛,肌緊張,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 ?
2.治法:宜及早采取手術治療。
四、正虛邪陷型(相當于膽石癥伴有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者)
l.主證:隱鈍痛持續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語聲低微,皮膚黃晦,間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傾向;腹呈氣臌,輕度壓痛,肝臟腫大,并多有觸痛,小便黃短,大便秘結,舌質絳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樣。脈象弦數或沈數。
2.治法:芳香開竅、鎮靜、清熱解毒。
3.方例:發生肝昏迷時,可選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
若舌質紫絳而干,宜用清營湯。
?。▉碓矗喝蕫劢】稻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