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脂質代謝紊亂、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和動脈管壁本身的變化三者是直接的因素。心理社會因素通過神經內分泌中介機制能影響這三種過程,從而影響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這已被許多心理生物學的研究所證實。心理社會因素與冠心病的心理生物學過程。
(三)冠心病臨床心理特點
1.心肌梗塞急性期心理反應 國外對冠心病監護病房(CCU)病人的研究發現,至少8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焦慮、58%出現抑郁情緒、22%產生敵對情緒、16%表現不安。這些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發展又起著重要的作用。
焦慮情緒主要是由于擔心突然死亡、被遺棄感,和各種軀體癥狀的影響等。在入院一、二天時最為明顯,嚴重者甚至出現情緒混亂。因此要及時進行心理干預。
抑郁情緒在入院第三到第五天逐漸明顯,成為病人的主要情緒特點,其持續時間比焦慮長。有人將這些MI病人稱為自我梗塞(ego infarction),以說明情緒變化對病人的嚴重影響。
在CCU,由于病人突然處于一個陌生環境,并被當做一樣“物體”固定在床上接受治療。一系列監護儀器連續記錄他身上的各種數據并以此評價病人的醫學狀態,這一切都無法被自己所控制。因而,MI病人易產生自我意識喪失感。
為了適應CCU環境和應付疾病,MI病人常常采取一些心理防御機制。最普通的是否認機制;也有的病人以輕狂躁(hypomania)即以過多的軀體和精神活動來對付應激。據認為,后者只要不造成軀體的損害和不影響醫療實施,也算一種有利的應對方式。
經濟條件、年齡和其它有關的因素包括種族、受教育程度、精神病史、原來心臟狀況,和CCU特點等,都能影響急性期MI病人的心理反應情況。
2.康復期心肌梗塞病人心理反應 Ml的恢復不象其它疾病一樣有較嚴格的指標,許多病人在恢復期容易產生一種久病的衰弱感覺。出院后2個月內病人最常見的主訴是顧慮、憂郁、無力、對性生活的擔心、睡眠障礙、不敢恢復工作等。由于衰弱感易導致長期活動減少和肌肉萎縮,反過來又可加重無力感,無力感又常被理解為心臟損害的癥狀。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會使一些人的衰弱感變得很頑固,直至影響以后的康復。因此,對大多數病例,主張在恢復早期就指導其進行漸進性活動鍛煉以及各種心理行為幫助。
3.否認機制在冠心病臨床的意義 所謂否認(denial)是指否定、漠視、淡化和回避應激事件的存在或其嚴重性的一種心理應對方式(見第三章),可伴有一系列認識上、情感上和行為上的相應表現。臨床上,病人面對威脅性疾病的診斷事實(除MI,還有癌癥等),首先采用的心理應對機制往往是否認。這時病人努力否定或低估疾病的嚴重性以降低焦慮反應水平,同時可伴有對疾病信息的不關心或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療。
在冠心病臨床,否認機制在早期易導致就診的延誤,因為病人雖能感覺到先兆癥狀,但否定其重要性,甚至將某些心臟癥狀理解成消化系統癥狀;否認機制在急性期則有利于心、身的適應,因為那些缺乏否認機制的病人往往會表現較高的焦慮和抑郁反應,并影響到病程和病死率;否認機制在康復期又有不利的影響,因為有否認傾向的病人,對康復期的攝生指導、運動鍛煉的合理安排和各種不良行為的改造計劃等醫囑往往不肖一顧。
否認機制受個人的特質性否認傾向,以及環境、社會支持、經歷、期望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不同事件中個人的否認程度差異很大,需通過使用否認量表或通過交談分析才能作出評估。 Levine有一份已經過信度、效度檢驗的否認量表LDIS比較簡便,含24條目,采用7級客觀評分法。在臨床上,也可與病人作關于疾病問題的交談,根據病人回答的內容、主動性和態度等大致判別其否認水平的高低。據報道,經過一定實踐,這種判別與使用量表的結果可有相當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