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有不少老年人在患病住院后隨著病情的反復,逐漸出現了情緒低落、行動緩慢、思維遲鈍等現象,終日懶言少語,臥床不起,給人以癡癡呆呆的印象。這時有的家屬甚至醫生就將其看作是老年性癡呆,然后給予護腦、改善腦循環等治療。
文學大師吳承恩在其名著《西游記》中給我們生動地描寫了真假孫悟空,這真假兩個猴王讓不少神仙都無法辨別,最后只有找到佛祖……
其實,日常生活中連疾病也會出現假的。最近,我就碰到一位被貼上了“癡呆”標簽的老人。今年63歲的老王退休幾年了,平時和其他老人一起下棋、玩麻將,或外出參加集體活動,晚年生活有滋有味。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他常常感到記憶力特別差,經常忘記東西擺放的位置,甚至剛做過的事轉身就忘,剛說過的話也回憶不起來,而且言語變少了,不愿與人交談,即使對答也言語緩慢、吐字不清,整天郁郁不樂的。看了幾位醫生,都說他得了老年癡呆癥。無奈之下,只好前來專科醫院進一步檢查,經過系統的檢查,原來老王患的是老年抑郁癥,而并非是老年性癡呆。
的確,臨床上有不少老年人在患病住院后隨著病情的反復,逐漸出現了情緒低落、行動緩慢、思維遲鈍等現象,終日懶言少語,臥床不起,給人以癡癡呆呆的印象。這時有的家屬甚至醫生就將其看作是老年性癡呆,然后給予護腦、改善腦循環等治療。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各臟器功能逐漸減退,易出現體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情況,同時由于老年人社會活動、經濟來源的減少,可支配的資源越來越少,當其突然面臨重大精神刺激或軀體疾病帶來長期的身體不適時,就容易產生持續的抑郁心境。當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病人的思維和動作都會受到抑制(尤其是思維抑制),此時就會出現類似老年性癡呆癥的臨床表現。曾有報道,在患有軀體疾病的老年人中,抑郁癥的發生率高達50%。對于這類病人,如果治療得當,其療效和預后是很好的;相反,若貽誤病情則可導致慢性抑郁造成心理疾病甚至自殺的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