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醫附院(徐州二院)麻醉科主任劉功儉教授介紹,疼痛是人類最常見的痛苦之一,也是患者最難忍受的癥狀之一。特別是癌癥患者的疼痛,其痛苦非常難忍。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
據統計,全球每天至少有500萬癌癥患者在遭受著疼痛的折磨。而在發展中國家,就診的癌癥病人大部分為晚期癌癥,其疼痛發生率高達75%以上。大量調查資料表明,疼痛得不到充分治療是個普遍現象,是極其嚴重而被忽視的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
劉功儉教授說,醫療目的不僅在于延長生命,更在于提高生命質量。尤其在癌癥治療過程中,強調生命質量,其意義重大,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幫助病人控制疼痛。我們要改變對疼痛“忍一忍”的觀念。控制疼痛,是醫生的職責,也是病人的權利。
采取積極態度處理急性疼痛
劉功儉教授說,疼痛分為急性疼痛與慢性疼痛兩大類。急性疼痛包括一些外科手術后、創傷后疼痛,燒傷和各種內外科急癥,如:心梗、急性胰腺炎、膽絞痛、腎絞痛、急性闌尾炎、癌癥患者出現病理性骨折、急性腸梗阻患者出現急性疼痛等等。
急性疼痛有兩重意義,一方面,急性疼痛是一種信號,暗示著身體的損傷以及疾病的存在。
它的作用表現在:①疼痛能防止有害運動,起保護作用;②能啟動復雜體液反應,早期有助于急性疾病和損傷時保持穩態;③提醒患者需要醫療幫助,利于診斷和鑒別診斷。因此,急性疼痛具有積極的生物學作用。另一方面,疼痛本身也給人的身體帶來很大影響。急性疼痛不僅造成患者的痛苦,還導致程度不同的內分泌和代謝改變,延長恢復時間,增加醫療費用,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致殘率和死亡率。
隨著對生命質量和疼痛的重視,病人可在無任何痛苦情況下接受各項檢查和治療,如無痛胃鏡檢查等。劉功儉教授說,醫學界已經將疼痛列為繼呼吸、脈搏、體溫和血壓之后“第五大生命指征”。對于疼痛要采取積極治療的態度,拖延不治,會使急性疼痛轉為慢性疼痛。盲目忍受疼痛,會耽誤病情,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