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天,火鍋成為人們的最愛。三五好友圍坐在熱氣騰騰的火鍋旁,喝著爽口的啤酒,這在許多人看來簡直是人生一大享受。不過,我市中心醫院口腔科主任孟箭、中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胡兵提醒大家,火鍋吃多了或食用方法不正確就會“涮”出疾病來,最常見的是急性腸胃炎、痔瘡、寄生蟲病、痛風、以及口腔黏膜損害等。
消化道疾病找上門
據消化科專家胡兵介紹,每年冬季都要接診不少因吃火鍋太久、太燙、太辣后腸胃不適引起消化道疾病的患者。
有的人一吃就是數小時之久,甚至通宵達旦,這樣會使胃液、膽汁、胰液等消化液不停地分泌,腺體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痛、腹瀉,嚴重的會患慢性胃腸炎、胰腺炎等疾病。還有一些人對蝦、蟹等生猛海鮮過敏,引發腹瀉、嘔吐。或因常吃太辣的火鍋刺激腸胃出現消化道出血、痔瘡發作等癥狀。
有的人習慣,新鮮的生魚、生牛羊肉在滾熱的湯水中一燙,馬上放入口中。然而,胡兵指出,這樣做很可能把寄生蟲帶入口。如果肉類、貝類不經過充分燙熟,很容易使潛藏其中的寄生蟲卵進入體內而導致各種寄生蟲病。
此外,一些傳染病如乙肝也會通過共食火鍋傳播。
惹上“痛風”麻煩大
近年冬天到醫院看“痛風”的患者明顯多于夏天,其中很多人都是因吃海鮮火鍋喝酒后發作的。
痛風是一種因嘌呤代謝紊亂及高尿酸血癥所致的疾病,預防和控制痛風最好的辦法是少吃甚至不吃高嘌呤食物。
吃火鍋時不少人喜歡味道鮮美的海鮮、動物內臟、蘑菇,但實際上以動物內臟、蝦、貝類、海鮮、蘑菇等為原料的火鍋中都大量含有“嘌呤”,可引發痛風。
還有不少人喜歡喝湯,認為鍋底越煮越有營養。其實湯內所含的嘌呤物質比正常飲食要高出30倍,更易導致體內嘌呤代謝產物尿酸升高,加上喝酒使體內乳酸堆積,抑制尿酸的排出,這就是圍坐火鍋前開懷暢飲的人易患痛風的主要原因。
口腔疾病最易得
有人認為吃火鍋不燙不鮮,因此寒冬里口腔疾病患者在吃火鍋的人中會有所增加。
口腔科主任孟箭說,吃火鍋引起的口腔疾病主要與口腔黏膜有關。因為火鍋濃湯的溫度可高達120℃,而口腔適宜接受的溫度在60℃以下,不經冷卻就吃的話,很容易燙傷口腔、舌部、食道以及胃的黏膜,并加劇原有的口腔黏膜炎癥。有的人吃完又燙又辣的火鍋后,口腔里竟然“掉皮”,其實是黏膜受燙傷后脫落。
孟箭指出,最危險的是那些患有口腔黏膜白斑或扁平苔癬等癌前病變的人,火鍋的高溫和調料的刺激,都會使這些病情加重。
有的人吃完火鍋就會嘴角生瘡,俗稱“上火”,這其實是單純皰疹感染。一些本來就有復發性口瘡的人,吃了火鍋后其口瘡發生幾率又多出好幾倍。
雖然火鍋吃多了不健康,但并不代表不能吃。為此,專家建議,市民冬天吃火鍋宜一周一次,同時還要注意肉類與蔬菜搭配均衡,豆腐、動物內臟、牛羊肉等不要太集中,且海鮮最好不要和啤酒搭著吃。其次,避免邊吃熱菜邊喝冷飲,忌吃食過燙過辣食物,以保護口腔、食道和胃。還要注意肉類的清潔衛生,要在火鍋里煮久一點再吃,避免感染寄生蟲。
咨詢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