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放
今年7月17日夜20點40左右,76歲的邳州市民王先生突發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伴心源性休克,生命垂危,需急診冠脈介入治療。由于當地醫院條件有限,患者及其家屬要求轉至市一院心內科求治。20分鐘后呼嘯而來的救護車到達市一院,醫院心內科和介入科的醫生、導管室技師、護士已經組成介入急救隊,早已全部到位,并在急診室及導管室做好了手術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經右橈動脈冠脈造影顯示,患者為嚴重的3支病變,其中右側冠脈近段完全閉塞,是引起此次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手術風險較大。與家屬溝通后立即給與冠脈介入治療。當閉塞的右冠脈被及時打通,并植入一枚藥物涂層支架時,瀕臨壞死的缺血心臟又恢復了血供,患者的生命就這樣被醫務人員爭分奪秒從死神手里奪了回來。
經過兩周的康復治療,市一院心內科又為患者實施了擇期手術,另外兩支嚴重狹窄病變血管也植入了支架,王老先生康復出院。
■名醫點評
突發心肌梗死死亡率高
人體心臟之所以能維持正常泵血功能,是由于不斷從冠狀動脈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但是當冠狀動脈因病變急性閉塞、血流中斷時,局部心肌就會因缺血而發生壞死,這就是心肌梗死。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極易因并發心功能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心臟破裂而致死或致殘。急性心梗具有突發性,發作的時間和地點都很難預測,約有1/3-1/2的心肌梗塞患者在入院前死亡。
休克后9成患者需“介入”
市一院心內科張鴻舉主任介紹,急性心梗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溶栓治療、冠脈搭橋治療和急診介入治療等。其中,最根本的治療方法就是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盡可能挽救瀕臨壞死的心肌。急診介入治療就是將一個微小的網狀不銹鋼支架,裝在帶有壓縮球囊的導管上,經外周動脈送入病變血管內,再借助壓力的作用將球囊擴張,撐開支架,此時閉塞的血管就被支架撐開,瀕臨壞死的心肌因恢復血供而重獲新生。據統計,一旦出現休克癥狀,90%的患者不進行“介入”便無以生還。
心梗急救重在分秒必爭
張鴻舉主任介紹,急性心梗的搶救最佳時間是發病后的6小時內。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介入治療除效果可靠顯著、創傷小、康復快、無疤痕外,更具有救治迅速的特點,從進入導管室施行手術開始,到整個過程結束,通常不超過1小時,這對于挽救急性心?;颊叩纳鼇碚f,無疑是最大限度地贏取了寶貴的時間,極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精英團隊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市一院在我市較早建立心血管內科,現有80張床位,CCU床位6張,配置先進的中央監護系統及各種搶救設施,有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醫師11人,碩士生3人,技術力量雄厚,60年代初開展第一例先天性心臟病造影;70年代開始安裝臨時、永久起搏器;80年代初,開展M、二維超聲心動圖、向量心電圖檢查,心房食道調搏術,生理多導儀行心功能檢查;90年代初成功實施了經皮穿刺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冠狀動脈造影術。近年來,常規開展了各類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診斷和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冠狀動脈造影術及經皮冠脈球囊擴張+支架術(PCI)、急診PCI術、臨時及永久人工心臟起搏器(單、雙腔)安裝術、心臟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及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動過速。新近又開展了“骨髓干細胞移植介入治療AM后頑固性心衰”的新業務。多次被評為省青年文明崗、市巾幗示范崗、院行風示范崗。
■名醫出鏡
張鴻舉,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徐州市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分會常務委員。徐州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從事心血管專業近20年,1996~1997年在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進修心臟電生理及起搏器安置術,2000年在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進修冠脈介入治療,擅長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室上速的射頻消融術、起搏器的安置術及先心病的封堵術,發表省級以上論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