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放
28歲的黃女士患面肌痙攣14年了,起初只是感覺眼瞼跳動,幾個月之后面部也跟著不由自主地抽搐。隨著病情不斷進展,連夜里睡覺也被“面抽”攪得不得安寧,寢食難安。更要命的是,該病嚴重影響了她與外界的正常交流,為此她還丟掉了工作崗位。14年間,黃女士看了多家醫院,試過各種方法甚至偏方,每次都只是暫時緩解癥狀,但之后面部仍是抽搐如舊,甚至愈演愈烈。漫長的求醫過程,種種療法的失敗,讓黃女士徹底喪失了信心。一個偶然的機會,黃女士幸運地找到了市一院神經外科徐鋒主任醫師。經過對患者病情認真分析研究,徐主任為其成功實施了微血管減壓術。術后當天,患者面肌抽搐立即消失,沒有復發,現在,她已經打理起自家開辦的企業,重新恢復了對生活的信心。
■名醫點評
徐州市一院神經外科徐鋒主任醫師告訴記者,面肌抽搐屬于神經功能性疾病,發作時表現為肌肉快速、頻繁的抽動,每次發作數秒至數分鐘,在間歇期一切如常人;嚴重者可終日抽搐不停,甚至睡眠中也可抽搐,對患者工作、精神和生活均產生一定影響。
傳統治療 很難徹底除根
目前,該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比如輕者可給予中西藥物、針灸等方法治療,對部分痛苦可以起到暫時緩解作用;封閉、射頻、注射(肉毒素)等方法,通過對周圍神經切斷的原理也可一定程度上解除患者痛苦。然而,這些治療方法由于不是針對發病機制治療,不能去除致病的根本因素,所以不僅效果難以持久、復發率極高,而且有些方法還有較大的副作用,很多患者甚至由于反復注射肉毒素而對面神經造成不可逆損害。
找到病因 才能有效治療
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引發面肌抽動的病因已經被找到。徐主任介紹說:“面神經根在出橋腦段(面神經剛剛從腦干發出的一段)受到走形異常的血管或粘連束帶的壓迫,引起神經纖維發生變性壞死,導致神經纖維相互之間的傳遞發生“短路”而產生異常“放電”,這就是引起面部陣發性疼痛或抽搐的真正原因。”
微創根治 備受患者好評
據介紹,這種被稱為“微血管減壓術”的手術,實際上就是在患者耳后發際內的皮膚處開一個小切口,在這個切口內再開一個更小的骨窗,原本像頭發絲一樣纖細的微血管,在手術顯微鏡的暴露下被放大數倍;醫生再通過特殊的器械分離走形異常的微血管或粘連束帶,在解除神經纖維受壓狀態的同時再加以保護,使受損的神經纖維傳導恢復正常,從而達到臨床治愈目的。此外,由于具備微創和并發癥低的優勢,該方法也受到了越來越多面抽和三叉神經痛患者的歡迎與好評。
■精英團隊
科室設備精良,儀器先進,擁有一批高素質、高學歷、高度負責敬業愛崗的醫務人員,主任醫師4名、副主任醫師4名、碩士研究生3名。
除常規開展顱內各類腦膜瘤、膠質瘤、垂體瘤、聽神經瘤、顱咽管瘤、椎管內脊髓腫瘤、腦積水、顱骨缺損、各型顱腦外傷搶救、腦出血、大面積腦梗死的搶救外,還常規開展了微血管減壓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抽搐、腦癱等功能神經微創手術,成功開展了腦血管畸形切除術,腦動脈瘤夾閉術,斜坡腫瘤、聽神經瘤切除功能保留,腦干腫瘤部分切除,脊髓髓內腫瘤切除,顱底腫瘤切除,海綿竇腫瘤切除,經、口齒狀突切除,枕大孔區腫瘤切除,顱眶、顱鼻溝通腫瘤切除等手術。承擔南醫大、江蘇大學及徐州醫學院學生的臨床教學實習工作及淮海經濟區基層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的進修培養。和北京、上海、南京、鄭州等城市的神經外科有著廣泛的業務交流。形成了以“搶救顱腦外傷、腦血管病、治療腦部腫瘤”為基礎工作,以“開展顱底病變、顱頸交界病變等高難度手術為重點”的科室特色;并逐漸發展成為以“顱腦外傷、腦血管病、顱內腫瘤”三大方向并行的綜合性腦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