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消息:生不起病,一直是普通人人生“三大怕”之一,相對于上不起學、買不起房,生不起病讓人有更多的不安全感。
所以,當“六部門公布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政策,避免因病致貧”的消息傳來,民眾感到很欣慰和振奮——讓那個為了給妻子做透析只好私刻醫院公章的悲傷平民故事成為絕唱吧,這個社會,再也不希望看到“廖丹第二”了。
為了這個目標,在這個制度設計已經出臺,具體實施還沒推進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采訪了相關專家,希望通過拾遺補缺,為它的順利落地增磚添瓦。
直接提高醫保報銷比例、擴大報銷范圍不行嗎?
為什么要引入商保?
陳秋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員):不管各地的改革方案將會如何制定,這都說明政府已經在制度設計上要籌措一個大病醫保的項目,來補充基本醫療保障不足以抵消“巨災疾病”負擔的缺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進步。
通過商業保險也許可以提高醫保運作效率,其實不管是通過醫保還是商保來投保大病保險,都是必須要先拿出一筆錢來,我個人的想法是,既然政府能拿出這筆錢,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提高醫保報銷比例、擴大報銷范圍等方式,給大病患者減輕醫療費用負擔,不一定非得讓商保參與進來。
即便讓商保參與進來,相對于政府統籌購買商業保險的太倉模式來說,允許個人使用自己的賬戶購買商業保險的鎮江模式更好,這個選擇權應該交給個人。
李慧娟(中國醫師協會醫療風險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委):醫保改革是一個特別復雜的問題,目前來說,我并不了解將來會推廣哪個模式,或者說,我并不能判定哪個模式更加適合全國的情況。但是,我可以肯定哪種模式是不正確的,就是那種完全不考慮持續性、限制專業發展的全民免費醫療方式,那種模式肯定是一個死胡同。
現在的改革方向還是要引入商業保險,我特別支持這個思路,必須有商業模式的介入,按照商業運作的規律,這種模式的醫保改革方案才會有持續發展的希望。
朱恒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若商保不是有更大的風險池(統籌層次),用基本醫保結余購買商保補充醫療保險,并不擴大風險分散功能。如果參保人群是一樣的,醫保基金結余購買商業補充險并沒有“保險”功能。
從醫保基金中劃錢用作大病保險資金,
會不會造成基本醫保的縮水?
陳秋霖:之前的鎮江模式也好,太倉模式也好,用于大病保險的錢并不是直接從醫保基金里撥轉的,鎮江用的是個人賬戶里的結余資金,太倉使用的是政府從醫保結余中統籌過來的資金,這些都不是直接從醫保基金里切蛋糕。但是,現在出臺的方案里面,允許使用部分醫保基金作為大病保險資金,并允許結余不足或沒有結余的地區,在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年度提高籌資時統籌,這跟使用醫保結余,在制度上可是有本質上的差異。
醫保基金的池子是固定的,如果再分流出去一部分,去做大病保險了,是不是會擠占基本醫保報銷的額度?如果事后證明基本醫療報銷因此縮水了,沒有得到大病保險補償的參保者,會不會產生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