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5個月以前的寶寶,不論誰去抱或逗樂,寶寶都很愿意接受,總是笑嘻嘻的,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對熟人和陌生人還沒有辨認能力。
●在6~7個月時,寶寶常有怕生的表現,見到陌生人會感到不安、哭吵、怕被陌生人碰或見陌生人躲避等。
●當寶寶長到8~10個月時,這種怕生現象達到高峰,對陌生人很警惕如大哭大叫、害怕或伴隨焦慮情緒等。
●寶寶l歲以后,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怕陌生人現象逐漸減弱以至消失。2.寶寶怕生原因媽媽判斷不良環境和養育不當: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當寶寶能獨立行走,活動范圍增大,接觸的人增多后,怕陌生現象就會逐漸減少。如果寶寶待在家里的時間比較多,與其他孩子接觸的機會少,這樣寶寶接觸人和環境的機會就少,若媽媽或家長沒有意識帶寶寶和其他寶寶交流,見到陌生人也不引導寶寶接觸等,這樣的不良環境和教養就會造成寶寶怕陌生現象久久不能消失。
氣質因素:
氣質中的趨避性,“趨”就是趨向,“避”是躲避,表現為見到新的東西(不論是人還是事情),都表現躲避或拒絕,需要自己慢慢觀察和揣摩后才能接受。啟動緩慢型氣質和中間偏緩慢型氣質的寶寶,到了l歲以后往往仍然很怕陌生人,很怕新環境或對新的物品總高度警惕,不敢接近,總是粘家里人等。
面對l歲以后仍然很怕生的寶寶,盡管不屬于疾病,卻會阻礙小兒交往和社會能力的發展,不能坐等寶寶自然發展,要及時采取措施糾正,尤其是對有氣質因素的寶寶,更要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趨避性,年齡越小引導趨避性轉化越容易,否則孩子大了,部分小兒容易發生自我關閉、孤僻、憂郁等不良心理行為。
閱讀下一篇
媽媽需注意母乳喂養新生兒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