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 孩子的畫畫和我們成人所理解的畫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們并不是要畫一幅完整的畫,而是要表達小小的自我。
3歲前的孩子視覺發育非常快,事物在眼前呈現,他會有各種不同的感受,他需要把這些感受表達出來。可是他的語言發展并不完備,所以繪畫就成了他最好的一種表達方式。
我們成人看到一件新鮮的東西時,會有一種感受,會有表達的欲望,孩子也一樣。在孩子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面對那么多的新鮮感受,孩子的表達欲望是極其強烈的。
如果你不讓他表達,他就會感到壓抑,會沉積在心里;如果你給他條件,讓他通過繪畫,盡情地、充分地表達出來,那么他就會很釋放、很敞開,心理發育也會因此很健康。
3種做法,讓孩子充分地表達: 1.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如果沒有地方畫,孩子就會在被子、衣服、墻上、沙發上畫,家長會因為怕臟、怕亂而限制孩子畫。
所以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比較獨立的空間,讓他感覺很自在,哪怕空間小一點也沒關系,陽臺、房間的角落都可以。同時要給孩子提供美術材料,如畫筆、顏料等。
2.不要提供參照物。有時孩子會說:“媽媽,我畫得不好。”他這樣說,是因為有一個所謂的“好”的參照物。這種參照物盡量不要有,不然孩子會覺得自己畫不好這個物體,就不愿表達了。
3.贊美孩子的作品。不要看到孩子畫得不像,就覺得他畫得不好,其實我們成人也不可能畫得很像的。畫得像不像,是我們成人看世界的習慣,但絕對不是美術作品的衡量尺度,我們通常認為一幅好的畫應該把世界再現出來,其實更好的作品不是簡單的再現,而要表達畫家的各種觀念和創新。
對孩子來說,在他還不具備再現能力的時候,他要表達的完全是自己的感受,是他和這個世界的關系,更具有想象和創造力。
所以,對孩子的作品,你要多鼓勵,多贊美,不要以成人所謂好壞的簡單標準來評判它。
Tips:不要讓孩子在既定的框框里畫畫。 很多家長會去買教孩子練習涂、描、填之類的圖畫書,其實這對孩子美術才能的發展是不利的。
孩子的思維本來是發散的、變化的,可是你給了他一個框框,他只能在固定的范圍里涂色,或者只能按照規定去畫,比如樹干一定要涂成棕色的,西瓜一定是圓的、綠的。孩子以后一畫西瓜就是綠的,他的思維已經固定了,他不會去想,如果把西瓜切開,就變成紅色的了。
孩子的每一幅畫里都是有故事的。 孩子在畫面上呈現出來的東西,可能只是一團顏色,一些線條。家長有時會說,孩子畫得很亂,不知道他畫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用語言和孩子溝通,你會發現,他的每一幅畫里面都是有故事的,他畫的每一筆都是有意義的,在我們看來抽象的作品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是具象的。
有個孩子畫了很多條線,家長以為是電線之類的。但孩子卻說,這是樓上漏水了,把墻都淹了。這是他的一種生活經歷,家長可能早就忘了,而且會認為這個經歷對孩子來說都算不了什么,但孩子卻用圖畫表達出來了。孩子會去關注生活中很特別的一些事情。所以家長一定要和孩子交流,不要憑表面的東西去看孩子的畫。
色彩中融入了孩子的生活和情感。 色彩是繪畫里極大的奧秘,色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我們說“赤橙黃綠青藍紫”,其實中間的顏色都被忽略掉了。但孩子的視覺感受和發育都需要吸收非常豐富的色彩。如果在繪畫的敏感期就練習調顏色,孩子可以形成很獨特的色彩感覺。
可是,現在大部分家長只給孩子單一的筆,如油畫棒,這是硬筆,畫出來的顏色都是線條,孩子要逼迫自己從線條里面去找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