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醫藥頻道:今年66歲的李先生患有慢性胃病,胃脹、噯氣是三天兩頭就會出現的老問題。為此,李先生也是嗎丁啉的“重度愛好者”,只要腸胃不舒服,他就喜歡自己去藥店買一盒吃,自我感覺緩解癥狀的效果也不錯。李先生還喜歡把這個藥推薦給家人和朋友,“廣告都說了,恢復胃動力,找嗎丁啉幫忙嘛”。近日,朋友圈里熱轉的有關嗎丁啉的文章,讓李先生陷入了糾結之中:吃了這么多年的藥,竟有導致心臟驟停和猝死的風險?以后還能繼續吃嗎?
嗎丁啉的藥品通用名是“多潘立酮”。從藥理學上來說,多潘立酮是一種外周性多巴胺受體的拮抗劑,在胃腸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情況下,通過受體的拮抗,加速上消化道包括食道的蠕動,加快排空速度,被用于治療腹脹、噯氣、早飽、惡心、嘔吐等跟胃動力障礙有關的癥狀。
多潘立酮及相關藥物目前在國內有30多家藥企在生產,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嗎丁啉最早進入國內,1989年已在中國上市,并因為成功的廣告宣傳而深入人心。
有報道顯示,在2015年度中國非處方藥的化學藥綜合排名,嗎丁啉在消化類藥品中排名第二。西安楊森在回應媒體時也表示,“嗎丁啉在全球擁有超過37年的安全性(藥物警戒)數據,全世界約有超過14億人次使用過嗎丁啉。”
歷史如此悠久的一款老牌藥,近日卻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網絡多篇文章列出以嗎丁啉為代表的多潘立酮多宗“罪”:包括在美國是“非法藥物”,被FDA拒之門外;被歐盟多次警示存在導致心律失常等風險,并縮窄了適應癥,只被允許用于緩解惡心和嘔吐等。另有文章認為,嗎丁啉的安全風險不僅存在于有心臟病史的患者,有的患者“口服一次就可能死人”。
這并非嗎丁啉第一次被輿論“圍剿”。2014年4月,歐洲藥品管理局藥物(EMA)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PRAC)完成了對含多潘立酮藥物的一項評估工作,建議在全歐盟(EU)范圍內變更其使用適應癥,主要包括限制這些藥物僅用于緩解惡心和嘔吐癥狀、在兒童使用中限制劑量并根據體重謹慎調整劑量,不再用于治療其他適應癥,例如脹氣或燒心。隨后,國內多家媒體對嗎丁啉作為主治“消化不良”的非處方藥物的爭議做了報道。
而有關多潘立酮的安全風險提示則更早。1985年,上市6年的多潘立酮的安全性問題就被提出來過,歐洲藥品管理局經過歷時1年的評估后,撤銷了嗎丁啉的注射劑,保留了口服制劑。
南方日報記者從國家食藥監總局官方網站上檢索也發現,從2007年開始,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藥物警戒快訊,曾先后4次轉發國際上關于多潘立酮的風險性信息。不過,并無針對多潘立酮的藥品不良反應通報。
我國不良反應低是因為報告失靈?
然而也有聲音認為,以嗎丁啉為代表的多潘立酮在中國不良反應率低,跟中國藥物不良反應監測體系不完善有關。
2016年7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5年)》顯示,2015年,全國不良反應報告139.8萬份,較2014年增長5.3%。跟歐美國家絕大多數的藥品不良反應來源于制藥企業不同,我國八成以上的不良反應,仍以醫療機構報告為主,藥品生產企業報告只占1.4%,經營企業報告占16%,個人及其他來源的報告只占0.4%。
對此,李青認為,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在我國正在進一步完善中,作為合資企業,西安楊森有一套成熟的藥物警戒系統,這個系統和公司全球聯網,中國和中國之外地區的所有不良反應都會匯集到中心信息庫。“這些不良反應報告來自醫生的報告、關愛熱線以及專人團隊定期的文獻檢索等等渠道”。李青指出,從數據來看,中國關于嗎丁啉不良反應的報告率和中國以外的地區報告率保持一致,均屬于“非常罕見”級別。這也意味著,每1萬次治療療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比例小于1次。而“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的報告率,中國要低于中國以外的地區,“原因可能跟服用劑量、療程和醫生處方習慣等有關”。
李青認為,中國最近十年來的不良反應報告率已經有了大幅度提升。基于單位消耗嗎丁啉量所計算出的不良反應報告率看,中國和國外地區也是具備可比性的。
不過,對于西安楊森收集到的國內嗎丁啉不良反應具體數據,李青以未獲公司授權為由,未肯透露。
屬非處方藥但也最好遵醫囑
對于像李先生這樣的病患,是否應該停止服用嗎丁啉?聶玉強教授認為,把嗎丁啉直接跟“猝死”掛鉤太過夸張,“該藥物現在只有口服制劑和兒童用的懸混制劑,臨床醫生認為,按照說明書使用,還是沒有問題的。”
聶玉強教授指出,是藥三分毒,藥物均存在各種各樣的副作用。作為經過嚴格審核才能上市的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都是可控的。如果出現致命的不良反應,往往會被監管部門要求退市,比如西沙比利事件。“藥物的使用,要權衡獲益和風險。”專家指出,目前國外對多潘立酮的警告主要是針對心臟的風險,有心臟疾病的患者和老年患者要引起注意。
“市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為嗎丁啉是非處方藥,就可以隨意使用,自行購買時一定不要超過規定劑量使用,按照說明書指示,有心臟病的人群也不要用。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時,要注意避免藥物之間相互影響的風險,如果把握不好,最好咨詢醫生或藥師后再服用。”聶玉強教授強調。
吳開春教授認為,嗎丁啉這類藥物還能不能繼續用,是否需要像歐美國家一樣限制使用、禁用或轉為處方藥加強監管,建議相關部門可以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既然是用了這么長時間,而且市場占有量這么大的藥,完全可以由多家大型醫院聯合起來去做一些回溯性的調查,尋找關于藥品安全性確切的證據和數據。”
李青透露,關于嗎丁啉藥品的安全性,CFDA也在要求西安楊森在中國人群中做流行病學研究和QT(心電是否異常的一項指標)研究。目前這兩個研究已經在開展之中。流行病學研究由企業跟南北兩家大型醫院消化科合作,在電子病歷數據庫中做回溯性研究,進一步確認嗎丁啉在中國人群中用藥的安全性。另一項是關于中國人群中的QT研究。與國內一家大型醫院專門做臨床藥理研究的基地合作,目的是評估多潘立酮在中國人群中對心臟的安全性。
希望到時候,嗎丁啉是否足夠安全,有一個更明確的定論。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