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醫藥頻道:中藥材麝香取自雄麝,極為珍稀,每頭雄麝僅可取香10克。麝香因其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等神奇功效在中醫藥中廣泛應用,433種中成藥處方中麝香為關鍵原料,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散等國寶級中成藥中,麝香更是君藥。
面對天然麝香供少需多、藥源緊缺致國藥岌岌可危的困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研究室于德泉研究員領銜的“人工麝香研制及其產業化”課題組,歷時近40年科研攻關,成功“克隆”天然麝香,在國內外首次研制成功人工麝香并實現產業化,過億患者從中獲益。該項目日前摘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以“絕密”起步的研究
“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國雄麝僅存5萬余頭,即使全部捕殺也只能得到0.5噸麝香。”于德泉說,麝香配伍的中成藥處方占《全國中成藥處方集》總處方數的11%以上,目前全國年需求量為15噸以上,市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上世紀70年代,市場上麝香偽劣摻假品泛濫,嚴重影響中成藥質量,部分國寶級中成藥品種面臨失傳危機。”83歲高齡的于德泉回憶說,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對此極為重視,指示一定要解決麝香代用品問題。
1975年,衛生部、中國藥材公司組建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牽頭、山東濟南中藥廠和上海市中藥研究所參加的攻關小組,以“絕密”項目開展了人工麝香研究。
原料極其有限是科研人員面臨的“攔路虎”,特批購回的1公斤天然麝香是課題組僅有的家當。“1公斤天然麝香要做化學成分、有效物質、毒理和藥理等全面的分析研究,實在捉襟見肘,必須精打細算。”于德泉說。
研究人員利用有限的原料和設備采用微量方法開展研究,首次系統闡明了天然麝香的主要化學成分,發現了天然麝香中關鍵藥效物質——抗炎多肽蛋白質類成分,確定了天然麝香中各類成分的相對含量及比例。同時,研究團隊設計出能反映麝香功能與主治的神經內分泌、心腦血管、抗炎免疫、藥酶誘導等16種藥理學動物模型,首次用現代藥理學方法詮釋了天然麝香的功效。
天然麝香活性成分代用品的尋找是研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要從大量樣品中“大海撈針”,篩選出與天然麝香有效成分結構和功效類似的化合物難度極大。經歷無數次實驗,科研人員終于發現并研制出天然麝香中關鍵藥效物質的替代品——芳活素,于1978年成功合成重要原料麝香酮。
“當時在實驗室成功合成的麝香酮只有一滴眼淚大小,可這一滴‘淚’里凝聚著多少汗水啊!”曾參與研究的山東宏濟堂制藥集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袁世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說。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設計出獨特的人工麝香配制處方,成功研制出人工麝香。臨床研究表明,人工麝香主要藥理作用與天然麝香基本相同,臨床藥效確切,可與天然麝香等同使用。1994年,人工麝香獲得中藥一類新藥證書。
人工麝香替代率達99%
課題組創新建立了人工麝香產業化核心技術及生產管理規范和質量控制體系,制定了首個人工麝香國家標準,成功實現了人工麝香規模化生產。作為國家保密品種,人工麝香自1994年推廣以來,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760家企業應用,含麝香成分的433種中成藥中,有431種用人工麝香替代天然麝香,替代率達99%以上。據估算,近3年生產的含人工麝香的中成藥和民族藥每年惠及患者超過1億人次,降低藥費30%~50%。
“人工麝香應用至今,相當于少獵殺900萬頭雄麝。”讓于德泉更為看重的是,人工麝香的成功研發為麝的保護作出重大貢獻,有助于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我國主動將麝的保護等級由二級升為一級,受到國際動物保護組織贊許。
人工麝香產業化也有力推動了我國的中藥現代化。至今,人工麝香累計銷售額達49億多元,利稅13億多元,近年來每年帶動相關企業產生超過300億元的工業附加值。
中藥源頭創新的典范
在醫藥界,人工麝香與青蒿素被視為我國藥物開發的兩大典范。“人工麝香的成功研發和產業化,是我國珍稀瀕危動物藥材代用品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舉國體制協同攻關、實驗研究和成果轉化有機結合、中藥源頭創新的范例。”于德泉說。
“大項目研發靠一個人不行,靠一個學科也不行,需要多部門、多學科、多單位集成協同攻關。”回顧40年的研發歷程,于德泉說,團隊精神必不可少,科研無易事,要有韌勁,堅持下去才能完成。
人工麝香的研發為珍稀瀕危藥材代用品研究起到了引領作用。事實上,虎骨、熊膽等珍稀動物性藥材也存在尋找代用品的強烈需求。于德泉表示,中醫藥中對于動物藥的研發還較為缺乏,這一領域有很大空間等待開拓。“中醫藥是一個大寶庫,也是中國藥物研究的特色與優勢,深入去發掘、研究,一定能產生更多重大成果。”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