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成都9月28日電(劉大江 吳純業)9月28日,在中國銀耳的發祥地--四川省通江縣陳河鄉,中國通江銀耳博物館正式揭館。據了解,這是中國第一個銀耳博物館,它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銀耳之鄉”豐富的銀耳文化。
中國通江銀耳博物館距通江縣城30余公里,占地面積約10余畝,其外觀呈典型的川北民居四合院型。整個博物館分4個分館,分別從歷史沿革、生產工藝、名特產品和銀耳文化等4個方面介紹中國最負盛名的銀耳--通江銀耳。
“歷史沿革館”是第一個分館。它以通江銀耳從自然生長到人工栽培、再到現代化生產的歷史及其傳播軌跡為主線,以各種權威典籍對通江銀耳的源流、功效、傳說、評價為主體,把中國銀耳定位到“通江銀耳是我國人工有意識進行銀耳生產的發源地”。
“生產工藝館”是第二個分館。它以通江銀耳傳統生產工藝程序為主線,以其獨特的生長環境、寄生載體和生產工藝為主體,突出“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通江銀耳乃天地靈氣所鐘。
“名特產品館”是第三個分館,主要是系統介紹通江銀耳開發的系列名優產品。
“銀耳文化館”是最后一個分館。主要是介紹銀耳對現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領域的滲透和影響。
中國通江銀耳博物館距通江縣城30余公里,占地面積約10余畝,其外觀呈典型的川北民居四合院型。整個博物館分4個分館,分別從歷史沿革、生產工藝、名特產品和銀耳文化等4個方面介紹中國最負盛名的銀耳--通江銀耳。
“歷史沿革館”是第一個分館。它以通江銀耳從自然生長到人工栽培、再到現代化生產的歷史及其傳播軌跡為主線,以各種權威典籍對通江銀耳的源流、功效、傳說、評價為主體,把中國銀耳定位到“通江銀耳是我國人工有意識進行銀耳生產的發源地”。
“生產工藝館”是第二個分館。它以通江銀耳傳統生產工藝程序為主線,以其獨特的生長環境、寄生載體和生產工藝為主體,突出“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通江銀耳乃天地靈氣所鐘。
“名特產品館”是第三個分館,主要是系統介紹通江銀耳開發的系列名優產品。
“銀耳文化館”是最后一個分館。主要是介紹銀耳對現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領域的滲透和影響。
閱讀下一篇
鄭筱萸強調:落實全會精神全面推進食品藥品監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