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低位直腸癌近百年一直以Miles術為金標準,這一術式必需肛門改道于腹部,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和肉體雙重痛苦。徐州市中醫院普外科吳建華主任醫師介紹,隨著醫學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強烈要求保留原位排便功能。因此,原位肛門重建方法研究已成為當代外科臨床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近二十年來,原位肛門重建已有多種新術式,但因術后功能差,或手術創傷大等原因,臨床難以推廣應用。探索一種手術相對簡單、具有良好排便功能的肛門重建術式是該領域的重點。1997年以來,徐州市中醫院普外科吳建華主任醫師著手該課題研究,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探索采用帶血管神經蒂的股薄肌瓣移轉,乙狀結腸末端建立直腸角和直腸瓣的肛門重建新術式,術后新肛門功能良好,而且手術相對簡單,應用該術式手術治療42例拒行腹壁人工肛門的低位直腸癌患者,根治效果與Miles術類似,術后半年以上肛門功能均能達到良好,生活質量指數明顯高于Miles術后患者。這一新術式在國內處于先進水平。
徐州市中醫院普外科吳建華主任醫師介紹方法與步驟:
1.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腫瘤:按Miles術式,距直腸腫瘤上端6~10cm切除后,探查無腫瘤轉移時游離腸管,必要時需游離至結腸脾曲及橫結腸,其長度以能達到會陰肛門切口為準,創面用生理鹽水和5—FU溶液反復沖洗后交會陰手術組繼續進行。
2.重建直腸瓣和直腸角:距結腸殘端12cm的腸系膜對側結腸前后壁漿肌層橫向間斷縫合6~7針,使腸壁折疊成寬約3cm,深約2cm凸向腸腔的人工直腸瓣,后壁在相應部位與肛尾韌帶殘端固定,要求達到自然位置下形成70~900彎曲的新直腸角。
3.重建內括約肌:在距結腸殘端15cm處,將結腸粘膜剝離并行3~5cm寬的環行切除,擴張環狀肌后,將末端結腸漿肌層作套式向上外翻縫合,成為雙層結腸壁結構,以重建內括約肌。
4. 重建外括約肌:在一側大腿內側,于股薄肌表面作上下2個5cm長的縱行切口,剖露股薄肌,于其脛骨粗隆內下方的止點處切斷,將進入該肌上端的血管神經束遠側肌肉于鈍行游離后從近處切口拉出肌肉,在游離其上1/3部位時,切勿鉗夾損傷由肌外側進入該肌肉的血管神經束,將抽出的股薄肌通過皮下隧道引至會陰部,按順時針方向將股薄肌環繞結腸一周,其肌腱縫合固定于對側坐骨結節之骨膜上,以保持肛管內腔隙可通過一指半為宜,重建外括約肌。
5.肛門部重建:將結腸自“外括約肌環”中拖出后,在“內括約肌”與“外括約肌”內緣固定數針,縫合會陰部切口前后部,中間部保留約2cm間隙,將結腸末端漿肌層與切口皮下組織固定,粘膜層與切口皮膚固定。術后供肌瓣側的下肢需加壓包扎。6.術后處理:要求患者術后早期進行新肛門收縮功能和排便功能煅練,一般術后1個月恢復便意感,6個月左右排便有自控意識,排便次數達1~2次/日。
本術式適應癥:(1)中青年患者;(2)低位直腸癌、肛管癌;(3)病程短,病灶小于4cm,無遠位轉移者;(4)Duke分期B期以內,腫瘤距肛緣5cm以內不能行超低位前切除吻合;(5)其他原因引起的肛門外括約肌損傷或缺如,如某些肛門畸形等。
專家簡介:
吳建華,普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徐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肝膽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乳腺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一直從事普外、腫瘤外科工作,臨床經驗豐富,手術技藝精湛,能熟練開展食道癌、肺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膽囊癌、肝癌、胰腺癌等各類腫瘤手術,廣泛開展腹腔鏡手術。曾獲徐州市醫學科技引進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徐州市政府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
專家咨詢電話:13815317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