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三伏天”快到了,“三伏貼”又火了。徐州市中醫院中藥研發中心主任中藥師張雪提醒市民,穴位敷貼是一種嚴謹規范的中醫外治法,講究辨證選藥,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健康情況和體質選取藥物配方和劑量。如果藥物不對癥,還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網絡銷售的產品成分、產品批號只字不提
昨日,記者在一些購物網站看到不少店鋪都在銷售冬病夏治的“三伏貼”,有的價格非常便宜,一個療程的費用最低不到百元。雖然店家們把自己的產品夸得天花亂墜,但對于消費者最為關心的產品成分、產品批號卻只字不提。生產資質更無從考證。
一家網店在售的一款三伏貼自稱可以治呼吸道疾病、消化類疾病,還可以治婦科疾病及關節痛等。“這種說法肯定是不科學的。”徐州市中醫院中藥研發中心主任中藥師張雪表示,醫院都是根據鼻炎、咽炎、哮喘及一些頸椎腰痛等不同疾病分別做了不同的處方,不同患者用的方子不同,貼敷的部位也不同。而且,三伏貼對于體質偏虛偏寒的患者效果明顯,對于其他體質則效果不明顯。當人體“有火”的時候用,反而會加重病情。
不僅如此,網售“三伏貼”的成分無從知曉,這也就導致“三伏貼”的藥性和藥效無法保證。市民如果貼敷這樣的“三伏貼”存在一定的風險。徐州市中醫院使用的“三伏貼”都是經過該院專家團隊反復研討確定處方,并選用最佳產地的道地藥材所制成的最新有效期的藥貼,有效成分更高、藥效更強。醫生會根據每個患者的體質和病癥選擇不同的藥貼,貼在不同的穴位上,正所謂“辨證選藥,辨病選穴”。所以對于“三伏貼”來說辨證施治很關鍵,不能千人一貼。
冬病夏治歷史悠久
據了解,所謂的“冬病”,是指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癥狀容易加重的疾病,如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咽炎等疾病;“夏治”則是指選擇在炎熱的夏季之時,主要通過若干療法如穴位貼敷、穴位注射、中藥湯劑等,刺激穴位及藥物的滲透吸收,起到疏通經絡、健脾益肺、溫陽補腎的作用,以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抵抗力,扶正固本,從而減少和減輕“冬病”。因此,簡單地說,“冬病夏治”就是在夏天的時候治療冬天的疾病。
“外病可以外治,內病亦可外治。”張雪主任表示,中醫藥外治法是祖國醫藥學寶庫中的一枝奇葩;用于外治法的中藥制劑是中醫藥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外治法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1300年甲骨文中就有中藥外治按摩的驗方。由漢至宋的中醫藥典籍,《五十二病方》、《千金方》、《太平圣惠方》中收載的雄黃散、附子散、麝香散、紫金膏、太乙膏、阿魏化痞膏等迄今仍在臨床使用。唐宋之后,外治法創立了系統的穴位貼敷中藥膏劑療法。如《普劑方》、《本草綱目》收載的利尿膏、通鼻竅膏及吳茱萸貼足心治療口腔炎等外用制劑一直沿用至今。
時至近代,清朝吳師機的《理·駢文》,堪稱我國第一部以中藥膏劑為主的中醫藥外治法專著。奠定了“外治之理即內治智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醫理藥理無二,所異者唯法耳。”的中醫藥外治法理論。其所言之“法”,應包括貼敷療法及臨床應用的中藥制劑。
名中醫經典配方,根據病情精心配制
徐州市中醫院上世紀五十年代,研制并推出了用于臨床的“冬病夏治三伏貼”(哮喘貼服膏、小兒哮喘貼服膏)。其處方以白芥子、甘遂、細辛為主藥的復方制劑,符合中醫經典論述“春夏養陽”的觀點。通過治療前后皮瘡液巨噬細胞吞噬力、免疫球蛋白含量、淋巴細胞轉化率等檢查表明,貼藥后能增強肌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貼藥后血中嗜酸細胞明顯減少,說明貼藥后能降低肌體過敏狀態;貼藥后血中皮質醇顯著提高,說明貼藥后使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系統功能得到改善。同時證明,喘息性氣管炎和支氣管炎哮喘在夏季緩解期療效更好,連續貼敷三年以上者效果更好。
中醫院臨床各科、中藥制劑中心,在提高療效的前提下,深入研究、改革劑型、大力推廣中藥外治法,又連續推出了用于過敏性鼻炎的“鼻炎貼服膏”、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通脈穴貼散”、風寒濕痛痹的“白芥子貼膏”、慢性咽炎及扁桃體炎的“咽喉炎貼散”、及神經科的“失眠頭頸暈痛貼散”、五官科的“耳鳴耳聾穴貼”、皮膚科的“皮膚科貼膏”、心血管科的“心脈通貼散”和霧化吸入劑“藥養液”等,廣泛用于中醫臨床,深受徐州地區廣大患者歡迎。
而“三伏貼敷療法”是指在三伏天利用特制的中藥膏貼敷于人體特定穴位上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此時人體內陽氣盛,人體的經絡之氣為通暢。汗出津津、肌肉松弛、汗孔大開,利于毒邪外排。夏季三伏天貼敷,相當于炎熱的季節再加“一把火”,達到徹底驅除肌腠內“寒濕”的目的。
“我們穴位貼敷的配方是根據中醫經典著作,中醫院名中醫精心配方而成。”張主任表示,中醫院的藥學專家們從正規的中藥材市場選擇道地的藥材進行加工泡制,通過對藥材烘干、粉碎、過篩(剔除不適合打粉的成分)、打粉等過程,調制藥膏進行使用。另外,除了白芥子、細辛、麻黃、石菖蒲、蓽茇等基礎藥外,其他藥物組成不盡相同。每個科室根據各個病種進行配置,從而確保療效。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