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中醫院皮膚科專家陳蘇介紹:銀屑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易復發的慢性皮膚病,其發病率近年來呈明顯升高趨勢。因該病頑固難治,仍被列為當今世界皮膚科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在近年來召開的全國銀屑病防治協作會議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醫與中西醫結合是防治銀屑病的方向,西醫抗癌藥和激素類藥物有嚴重的副作用,應盡量避免使用”。中醫對銀屑病早有記載,認為多屬于“蛇虱”、“松皮癬”的范疇,歷代中醫對銀屑病的治療方法各有特色,不盡相同,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辨證論治 中醫根據本病各個不同發病階段辨證論治,常見分型如下:
(一)血熱型 此型多見于進行期,皮疹發生及發展迅速,局部潮紅,新生皮疹不斷出現,鱗屑不能掩蓋紅斑,自覺瘙癢,并有心煩易怒、口干舌燥、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或數等癥。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方藥: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雞血藤各30克,紫草根、茜草根、丹參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二)血瘀型 此型患者病情穩定,鱗屑斑基底暗紅,鱗屑較厚,甚者為蠣殼狀,自覺瘙癢,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澀。
治法:祛濕解毒,活血化瘀。
方藥:土茯苓30克,茵陳、雙花、連翹、野菊花、元參各15克,公英、地丁各20克,三棱、莪術、赤芍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三)血燥型 患者處于該病消退期,病程較長,無新疹出現,疹色淡紅,呈錢幣狀或融合成片,浸潤、脫屑,舌紅少苔,脈沉細。
治法:養血潤燥。
方藥:熟地30克,白芍20克。當歸、首烏、蜂房、天冬、麥冬、白鮮皮各15克。
(四)風濕熱型(關節型) 患者紅斑泛發、脫屑、皺褶處有潮濕、糜爛、關節紅腫疼痛,伴腹脹、納呆、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祛濕,通絡止痛。
方藥:金銀花、防己、薏苡仁、滑石、靈仙、連翹各15克,蠶砂、赤小豆皮各10克。
(五)膿毒型(膿皰型) 在原皮損的基礎上出現密集的粟粒大小的膿瘡,可融合成為“膿湖”,結膿痂,可呈周期性,反復發作,伴發熱,心煩口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或呈溝狀舌,脈滑數。
治法: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方藥:金銀花、連翹、生地各30克,公英、地丁、野菊花、黃芩各15克,黃連、黃柏各10克,甘草6克。
二、 中藥藥浴療法 根據中醫辨證分為血熱和血虛兩型
(一) 血熱型(相當于進展期):治以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為法。
(二) 血虛型(相當于靜止期或退行期):治以養血祛風、解毒收斂為法。
三、 針刺療法 取穴主取神道、靈臺;配取血海、三陰交、曲池、合谷。
四、 中藥輸液療法 常用輸液藥物有炎琥寧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脈絡寧注射液、黃芪注射液以及甘草酸制劑等。
由于銀屑病的病因具體不明確,這使得該病的治療不可能單純用一種或兩種方法就能解決。中醫藥治療銀屑病方法眾多,方藥豐富,給藥途徑靈活多樣,療效較好且毒副作用小,顯示了中醫療法之特色和優勢。
專家門診:周二全天;痤瘡專病門診:周五全天;
普通門診:周四全天、周六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