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病變可累及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后者尤為常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其發病率與病程有關,有近60%-90%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其中30%-40%的人無癥狀。糖尿病神經病變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自主神經,但以感覺神經最為常見,產生疼痛、麻木、發涼、蟻走感、燒灼感等。嚴重影響糖尿病人的生活質量。
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許惠玲主任介紹,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并不難,有糖尿病史,并有四肢(至少雙下肢)感覺異常,如疼痛、麻木、發冷、灼熱感、蟻走感等,雙側或者一側踝反射減弱或者消失,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減低。滿足以上條件后,還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如甲狀腺疾病、尿毒癥、酒精中毒等。
確診以后,首先是糖尿病的常規治療,即糖尿病飲食、糖尿病基本教育、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物和/或注射胰島素等,使血糖控制達標或基本達標。同時,常規靜滴甲鈷胺(維生素B12制劑)以及丹參、三七或川芎等注射液。在以上治療的基礎上,加中藥辨證施治內服飲片及外用足浴。
內服飲片:(1)氣虛血瘀:證見乏力倦怠,氣短神疲,動則汗出,肢體麻木疼痛,四末不溫,或口干不欲飲,食少便溏,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緩或細弱。治宜益氣活血通脈,常用藥如:生黃芪、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川牛膝、赤白芍、桂枝、地龍、雞血藤、伸筋草等。(2)氣陰兩虛:證見倦怠乏力,肢體無力,麻木疼痛,蟻走感或灼熱疼痛,口干咽燥,多飲多尿,便干尿赤,五心煩熱,或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苔薄或少,脈細弱或細數。治宜益氣養陰,活血通脈,藥如:太子參、黃芪、沙參、麥冬、石斛、玉竹、蘆根、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丹參、川懷牛膝、桂枝、忍冬藤等。(3)陰陽兩虛: 證見神疲乏力,四肢冷痛,重則肌肉萎縮,行走困難,頭暈健忘,口干咽燥,多飲尿頻,大便不調,舌體胖大有齒痕苔黃,或舌黯紅苔白滑,脈沉細無力。治宜滋陰助陽,活血通脈,藥如:生熟地各、炙黃芪、山萸肉、丹參、桃仁、紅花、赤白芍、川懷牛膝、桂枝、仙靈脾、薏苡仁、木瓜。
外用足浴:本院自治制劑麻疼液(土茯苓、川烏、草烏、麻黃、桂枝、雞血藤等),適當溫度,外用泡足,每晚30分鐘。足部皮膚有破損者不用。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是在消渴病基礎上發生的,是消渴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的病理階段,以氣血陰陽諸虛為本,淤血痹阻為標,治宜益氣養血,滋陰助陽,活血化瘀。方中黃芪、太子參等益氣養陰,扶正祛瘀;桂枝、仙靈脾等溫陽通脈;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地龍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化瘀之品具有擴張血管,增加外周組織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增加周圍神經組織的微循環灌注,改善缺血缺氧等作用,并能促進受損神經組織的功能恢復。中藥熏洗治療,可以借助藥力和熱力通過皮膚粘膜作用于機體,促進血管擴張及血液循環,改善局部或全身組織的營養代謝,調節局部或全身神經肌肉、器官的功能。如此中西結合,內外兼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滿意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